第591章 方言的诗学重构与日常的神圣化(1 / 6)

加入书签

方言的诗学重构与日常的神圣化

——论树科《生活嘅七日》的生存美学

文诗学观察者

粤语作为汉语族中极具特色的方言,长期处于文学表达的边缘地带,而树科的《生活嘅七日》以粤语入诗,不仅是对方言诗学可能性的探索,更通过七种"

补"

的结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存美学体系。

这部作品将日常生活经验提升至哲学高度,在看似随意的方言表达中暗藏深刻的生命智慧,实现了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诗意救赎。

方言的诗性突围与语言本体论

树科的《生活嘅七日》先引人注目的是其语言选择的大胆与自觉。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均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特征,同时又融合了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现代都市的活力。

在普通话成为文学创作主流语言的背景下,树科选择粤语作为诗歌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宣示。

法国思想家德勒兹(gi11esde1eue)在《千高原》中提出的"

少数文学"

概念恰可解释这一选择——少数文学不是用少数语言创作的文学,而是"

在主要语言内部构造其少数性"

树科的粤语诗歌正是在汉语这一"

主要语言"

内部,通过方言的独特表达方式,构造了一种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学力量。

《天补》中"

瞓瞓觉觉"

、"

彳彳亍亍"

、"

行行企企"

等叠词运用,不仅模仿了粤语口语的韵律节奏,更通过语言形式的重复与变化,创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体验。

这种表达方式在古典诗词中可找到对应,如《诗经》中的"

采采卷耳"

,李清照的"

寻寻觅觅"

,但树科赋予了它现代生活的具体质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artheidegr)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强调:"

语言是存在之家"

,粤语对这些岭南人而言,正是最本真的存在之家。

当诗人写下"

热头晒被窦"

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表达时,他不仅描述了太阳晒被子的日常场景,更唤醒了岭南人共同的生活记忆与文化认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大量使用的粤语特有词汇如"

黐黐花露"

、"

郁咗郁多"

、"

跷鸡鸡"

等,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往往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形成了某种"

不可译性"

这种语言特性迫使读者必须进入粤语的思维世界才能完全领会诗歌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viktorshk1ovsky)提出的"

陌生化"

理论在此得到完美体现——树科通过方言的运用,使日常事物重新变得陌生而新鲜,恢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力。

《食补》中"

飞嘅游嘅爬嘅任佢煎炒烹炸"

这样的表达,不仅生动描绘了食材的多样性,更通过粤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创造出一种跳跃的、富有弹性的语言节奏,这正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日常语言的特质。

七日结构的生存美学体系

《生活嘅七日》以"

补"

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个由七部分组成的完整生存美学系统。

这种结构设计令人联想到《圣经》中上帝七日创世的叙事,也暗合中国传统"

七日来复"

的宇宙观。

《周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