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方言的诗学重构与日常的神圣化(3 / 6)
中提出"
诗意地栖居"
这一着名命题,认为真正的居住应该是对存在真理的守护。
树科的《生活嘅七日》正是对这一命题的创造性回应,他通过诗歌将粤语区的日常生活经验神圣化,建构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却又普世意义的存在诗学。
在《天补》中,晒被子这一再普通不过的家务劳动被赋予宇宙论意义。
"
热头晒被窦"
中的"
热头"
(太阳)不仅是自然天体,更成为滋养生命的能量源泉。
这种思维方式令人想起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lévy-bruh1)提出的"
原始思维"
中的互渗律——在诗人心目中,太阳与被子之间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关系,而是能量流动的互惠关系。
同样,《地补》中的"
黐黐花露"
也不仅是观察露水,而是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是存在者向存在本身的敞开。
《食补》对食物的描写更将这种日常神圣化推向极致。
"
新鲜嘅噈喺生猛嘅活泼嘅开朗嘅"
这样的诗句打破了物我的界限,使食物的品质与人的精神状态形成通感。
宋代文人对食材的品评常有类似表达,如苏轼《老饕赋》"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但树科的表达更具现代生活气息。
"
味冇味,味有味"
化用《老子》"
味无味"
的命题,将道家辩证思维融入饮食美学,暗示真正的美味越感官层面,达到形而上的境界。
这种日常生活的神圣化处理最具特色的或许是对方言本身的提升。
粤语作为日常交流工具,在树科的诗中获得了诗性品质,成为抵抗现代性同质化力量的文化武器。
俄国文学理论家巴赫金(ikhai1bakht)在讨论拉伯雷小说时指出,民间笑谑文化具有颠覆官方严肃文化的潜力。
同样,树科的粤语诗歌通过方言的鲜活力量,打破了标准汉语的规范性束缚,创造出一个更具弹性和生命力的语言空间。
《动补》中"
静噈静鸡鸡郁噈跷鸡鸡"
这样的表达,不仅生动形象,更通过方言拟声词的使用,使语言本身获得了身体性的节奏感。
现代性困境的诗意救赎
在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中,人的异化、自然的退隐和意义的丧失成为普遍困境。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ax91eber)所说的"
祛魅"
世界,正是树科诗歌试图重新"
复魅"
的对象。
《生活嘅七日》通过七种"
补"
的系统,提供了一套对抗现代性困境的诗学解决方案。
《天补》应对的是时间异化问题。
现代性的加时间与资本逻辑绑定,将人裹挟入无止境的追逐中。
"
日日月月瞓瞓觉觉"
的循环表达,正是对这种线性时间的抵抗,它重申了自然时间的循环性与节律性。
"
风水轮流转"
既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的体现,也暗示了现代性困境的暂时性——如同风水轮转,当下的异化状态终将过去。
《地补》针对的是空间异化。
现代都市生活使人疏离了自然根基,"
听听雀仔睇睇草根"
这样简单的行为因此成为治疗性的实践。
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bache1ard)在《空间的诗学》中论述了家宅作为宇宙缩影的功能,树科则进一步将整个自然环境都视为修复现代人精神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