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凝视的辩证法(1 / 3)
凝视的辩证法
——论树科《睇我》中的主体性建构与粤语诗学空间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上,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开辟了一片生机盎然的飞地。
树科的《睇我》以简洁而深邃的诗句,构建了一个关于"
看"
与"
被看"
的哲学剧场,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和音韵节奏,将主体性的迷思、存在的困惑以及语言的自觉熔铸为一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诗作。
这诗不仅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勘探,更是对粤语作为诗歌载体的可能性的一次成功实验。
一、视觉动词的哲学重量
"
睇"
作为全诗的核心动词,在粤语语境中远比普通话的"
看"
更具生活气息与日常质感。
这个字眼的选择本身就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现场的贴近,以及对语言原生力量的尊重。
从"
睇我"
到"
睇你"
再到"
睇佢"
,诗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主体间性网络,而"
睇我哋……睇你哋……睇佢哋……"
的递进,则将这种凝视关系扩展至群体层面,形成了微观个体与宏观社群的双重观照。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行"
我喺我!
我唔喺我……"
所展现的主体性悖论。
这种自我指涉的矛盾表述,令人想起拉康镜像理论中的"
误认"
概念——主体通过他者的凝视建构自我形象,却永远无法完全把握真实的自我。
粤语中"
喺"
与"
唔喺"
的鲜明对比,通过音调的变化强化了这种存在论上的张力,比普通话的"
是"
与"
不是"
更具戏剧性效果。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自我认知永远处于"
是"
与"
不是"
的辩证运动中,就像粤语中升调与降调之间的微妙舞蹈。
二、凝视对象的层级扩展
从"
睇书,睇知识,睇信息"
到"
睇人,睇悟性,睇行云流水"
,诗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跃升过程。
这种安排呼应了黑格尔"
正反合"
的辩证法:先是客体化的知识载体(书),然后是抽象的知识本身,最后是信息时代的符号洪流;接着转向对"
人"
的观察,上升到对"
悟性"
这种主体能力的反思,最终抵达"
行云流水"
般自由无碍的境界。
这种思维轨迹,恰恰模仿了人类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客体到主体的展规律。
尤为精彩的是"
行云流水"
这一意象的选择。
在粤语音中,"
行云流水"
(h491an41au4seoi2)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四个字平仄相间,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
这个成语本身所蕴含的自然而然的境界,又与前面刻意为之的"
睇"
形成微妙对比,暗示了从刻意观察向自然领悟的过渡。
这种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正是粤语诗歌独特魅力的体现。
三、镜像迷宫的自我勘探
诗歌第三节将凝视的镜头推向更广阔的维度:"
睇世宇,睇镜像,睇诗书睇人家,睇己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