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睇之维度(2 / 2)

加入书签

这种二分法让人想起王弼“言意之辨”

的哲学命题——当“睇知识”

与“睇信息”

形成对仗,知识的系统性与信息的碎片化在“睇”

的统摄下完成辩证统一。

“睇人,睇悟性,睇行云流水”

则将观看维度从理性认知转向审美直觉。

粤语“悟性”

保留了禅宗“顿悟”

的原初语义,而“行云流水”

的意象挪用,实现了从《文心雕龙》“文如其人”

到苏轼“行云流水任所之”

的美学传承。

诗人在此完成了观看行为的范式转换:从功利性的认知判断,升华为验性的审美静观。

四、文化基因:粤语诗性的现代转译

末节“睇世宇,睇镜像,睇诗书”

的宏大叙事,实则是广府文化基因的三重显影。

“世宇”

的时空维度源自岭南海洋文化的开阔视野,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的宇宙意识形成跨时空对话;“镜像”

的隐喻则暗合岭南画派“折衷中西”

的艺术理念,将西方镜像理论植入传统“反观内照”

的哲学框架;“睇诗书”

的表述更是对粤语“敬惜字纸”

传统的现代呼应,在数字化时代守护着纸质阅读的仪式感。

“睇人家,睇己己,睇身心”

的闭环结构,最终完成从他者认知到自我救赎的精神之旅。

粤语“己己”

的叠词用法,比普通话“自己”

更强调主体的自指性,这种语言特性使“睇己己”

成为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

的生动演绎——在观看与被观看的永恒辩证中,实现身心的和解与越。

五、方言诗学:从《九歌》到沙湖畔的睇之传承

追溯“睇”

字的诗学谱系,从屈原“既含睇兮又宜笑”

的含情注视,到树科“睇我”

的存在追问,这个动词在粤语语境中完成了从情态描写到哲学思辨的语义扩容。

这种扩容绝非偶然——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保留的入声系统和中古词汇,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语音矩阵和语义场域。

《睇我》的创新价值在于,它突破了方言诗“猎奇展示”

的浅层书写,构建了“睇”

的认知方法论。

在4o字的精简篇幅中,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声调变化、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将观看行为分解为存在论、认识论、美学和文化学的多维棱镜。

这种解构与重构,使方言不仅是诗歌的表达工具,更成为认知世界的本体论框架。

沙湖畔的创作地点选择颇具深意——作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点,韶关的地理特质恰如这诗的文化品格:既扎根于粤语的本土土壤,又保持着开放的宇宙视野。

当“睇”

的目光穿越五岭山脉,方言的地方性与诗歌的普遍性在此达成奇妙的和解,为当代汉语诗歌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写作范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