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粤语诗九三吟的历史记忆与诗学建构(2 / 8)

加入书签

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会不自觉地将文本中的文字与纪念馆所呈现的历史场景相联系,从而在脑海中构建出更为立体、生动的历史画面。

这种互文关系,使得诗歌不再是孤立的语言艺术作品,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民族的情感纽带。

正如法国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所说:“文本是一个多义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多种意义相互交织、碰撞。”

《九三吟》与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的互文,正是让诗歌文本的意义在历史空间的滋养下得以丰富与深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语言诗学:粤语方言的审美特质与表达张力

方言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语言的独特性,粤语作为《九三吟》的创作语言,不仅是诗人地域身份的标识,更是诗歌情感表达与审美建构的关键要素。

粤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与声韵,如“喺”

(在)、“噈”

(才、就)等,这些词汇既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又承载着古汉语的文化底蕴,为诗歌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

同时,粤语的声调复杂(九声六调),其韵律感与节奏感与普通话有着显着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九三吟》在朗诵时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能够更好地传递诗歌的情感起伏。

(一)词汇选择:口语化与书面化的巧妙融合

《九三吟》的词汇选择呈现出鲜明的口语化特征,如“日本鬼”

“东洋仔”

“西洋佬”

等,这些都是粤语中民众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称谓,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地域辨识度。

“东洋仔”

指代日本人,“西洋佬”

指代西方列强,这种称谓虽然带有一定的通俗性甚至戏谑性,但在诗歌的语境中,却精准地传达出历史上日本侵略者与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

“狼嘅心魔嘅毒”

中的“嘅”

是粤语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的”

,用“狼嘅心”

“魔嘅毒”

来形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狠毒,既通俗易懂,又极具形象性,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与此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融入了书面化的词汇与经典语句,如“人之初性本善”

引自《三字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本善的经典论述,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

诗人将“人之初性本善”

与“学学恶喺仁德!”

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这种对比不仅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是对历史的反思——日本侵略者本应具有“性本善”

的人性基础,却在侵略战争中“学学恶”

,沦为残暴的侵略者;而中国人民在抵御侵略的过程中,看似是“学恶”

(拿起武器反抗),实则是为了守护家园、扞卫正义,是“仁德”

的体现。

这种将经典语句与方言口语相结合的词汇选择方式,既避免了口语化可能带来的浅白与粗俗,又打破了书面语可能带来的生硬与隔阂,使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兼具通俗性与深刻性,能够同时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句式结构:短句与排比的节奏营造

《九三吟》的句式以短句为主,且多采用四字句与三字句的组合,如“八十年九月三纪念日日本鬼!”

“人之初性本善学学恶喺仁德!”

等。

这种短句结构不仅符合粤语的语言习惯,而且具有极强的节奏感与冲击力。

短句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表达直接有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读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