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粤语诗九三吟的历史记忆与诗学建构(1 / 8)

加入书签

《九三吟》(粤语诗)

——喺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

文树科

八十年

九月三

纪念日

日本鬼!

人之初

性本善

学学恶

喺仁德!

以前东洋仔

跟住西洋佬

狼嘅心

魔嘅毒……

九月三

要记仇

心有恨

噈大爱……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816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九三吟》的历史记忆与诗学建构

——以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为坐标的文本细读

文阿蛋

在汉语诗歌的长河中,方言诗歌始终是一股鲜活且独具地域文化基因的支流。

粤语作为保留古汉语特征较多的方言,其声韵、词汇与语法中沉淀着岭南地区千年的历史文化密码,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语言场域。

树科先生创作于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的粤语诗《九三吟》,以极简的篇幅承载厚重的历史记忆,用方言特有的质感激活民族情感,在“纪念日”

这一特定时空节点上,完成了对历史伤痛、人性思考与家国情怀的诗性表达。

本文将从文本语境、语言诗学、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对《九三吟》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其在方言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意义。

一、文本语境:空间场域与历史记忆的互文共振

任何诗歌文本的生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语境,《九三吟》的副标题“喺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

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诗的关键入口。

粤北省委旧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粤北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重要阵地,本身就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活态博物馆”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石,都镌刻着烽火岁月的痕迹,见证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

诗人选择在此地创作《九三吟》,并非偶然的空间选择,而是有意将诗歌文本与历史空间进行互文,让物理空间的历史厚重感与诗歌文本的情感张力形成共振。

“八十年九月三纪念日日本鬼!”

开篇四句,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切入历史现场。

“八十年”

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到诗歌创作之时(2o25年),恰好八十年。

这八十年的时间距离,既让历史沉淀为集体记忆,又未让伤痛在时间的冲刷中褪色。

“九月三”

这一具体日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具有法定与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它将个人化的诗歌创作纳入到民族集体记忆的框架中,使诗歌的情感表达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基础。

而“日本鬼!”

三个字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前两句的平静叙述,以粤语中极具口语色彩且带有强烈情感倾向的称谓,将历史的仇恨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情感的爆,并非无端的宣泄,而是基于粤北省委旧址这一空间场域的历史记忆唤醒——在这片土地上,曾有无数同胞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曾有无数先烈为抵御“日本鬼”

的侵略而牺牲。

当诗人站在旧址纪念馆中,历史的场景与当下的时空重叠,“日本鬼”

三个字便不再是抽象的历史符号,而是承载着具体伤痛记忆的情感载体,其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与家园的残破。

从诗学角度来看,这种空间与文本的互文,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作为“第一文本”

,为《九三吟》这“第二文本”

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语境与情感源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