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神谕的裂隙(2 / 3)
>这种辩证关系呼应了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的警示:启蒙可能退回神话。
三、信仰的三重变奏:从简美到丑陋
《人·信仰》以三段式结构展开存在论意义上的信仰考察。
"
人喺人嚟嘅本嚟噈几咁简美……"
段采用粤语特有的判断句式"
喺嚟嘅"
,强调人的本真状态具有质朴之美("
简美"
)。
这种观点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对"
此在"
(dase)的本体论描述——人最初是在世界中自然绽出的存在。
第二段"
人喺神嚟嘅伟大、细人嘅丑陋……"
突然转折,揭示人类通过自我神化导致的异化。
"
伟大"
与"
丑陋"
的并置,暴露了信仰建构中的权力机制。
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在此显现:当人宣称接近神性时,往往正在实施对他者的暴力排斥。
最耐人寻味的是第三段:"
人喺马骝嚟嘅噈我哋喺进化嘅马骝……"
。
诗人将进化论转化为新的宿命论,暗示任何单一叙事(无论是神创论还是进化论)都可能成为禁锢思想的牢笼。
三个"
人喺嚟嘅"
句式的重复变奏,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人类认知史。
四、粤语的诗性反抗:音韵中的存在之思
从诗学形式看,这组诗充分掘了粤语的音韵特质和语法弹性。
入声字"
噈"
(就)、"
咗"
(了)的密集使用,形成短促的节奏感,与存在追问的急迫性相呼应。
语气词"
嘅"
的反复出现,既构成粤语特有的判断句式,又在疑问与肯定间制造微妙张力。
诗人有意保留"
睇后"
(看完)、"
静鸡"
(安静)等方言表达,不仅是为了地域认同,更是通过语言"
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语)迫使读者重新思考习以为常的"
人"
的概念。
这种语言策略令人想起巴赫金的"
杂语"
理论——当标准语与方言在诗歌中对话时,既有的权力话语体系就被相对化了。
粤语作为"
非中心"
语言的使用,本身即是对普通话所代表的文化霸权的抵抗。
正如意大利语言哲学家维柯所言:"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
树科通过粤语独特的修辞系统,开拓了汉语诗歌表达存在之思的新维度。
五、博物馆中的存在之镜:化石作为沉默见证
组诗的创作契机——"
各地博物馆、人类化石睇后"
值得深入解读。
博物馆作为现代性的记忆装置,试图通过化石等物证构建连贯的人类史叙事。
但诗人看到的却是断裂与悖论:在玻璃展柜中并置的创世神话与进化证据,恰恰暴露了人类认知的裂缝。
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词与物》中描述的"
知识型"
断裂在此获得具象呈现——不同时代的人类化石并置时,形成的不是进化链条,而是认知的"
异托邦"
(heteroia)。
诗中反复出现的省略号,可视为对那些未被言说的历史空白的隐喻。
当"
静鸡"
(安静)成为诗的最后一个词时,我们仿佛听见了化石的沉默诉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