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神性退场后的诗性复魅(1 / 3)

加入书签

神性退场后的诗性复魅

——论树科《人?》组诗中方言写作的祛魅叙事与存在叩问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图中,粤语诗歌犹如一颗被遮蔽的恒星,持续散着独特的文化辐射。

树科的《人?》组诗以博物馆人类化石为观察窗口,通过粤方言的棱镜折射出关于人类起源、文明信仰的终极追问,在音韵铿锵的方言节奏中完成了对现代性叙事的诗意祛魅。

这组诗作不仅延续了从《诗经》"

天生烝民"

到苏轼"

人生如逆旅"

的存在之思,更以方言的在地性抵抗着标准语的意识形态规训,在"

女娲上帝"

与"

马骝(猴子)"

的意象对峙中,暴露出人类文明建构中的认知裂缝。

一、方言音韵的祛魅力量:语音政治学下的神性解构

"

女娲神造?喺神?上帝神造?喺神?"

开篇的粤语疑问句式立即建立起不同于标准汉语的认知路径。

音短促的"

喺"

(是)与拖长的"

神"

形成音韵对峙,这种语音特质在德里达所谓的"

语音中心主义"

之外开辟了新的解构空间。

当标准汉语的"

是神"

被粤语"

喺神"

替代时,疑问语气通过喉塞音得到强化,神创论的庄严叙事在方言的音韵褶皱中产生动摇。

诗人刻意选用"

马骝"

(猴子)这个粤语特有词汇,其双音节相较于普通话单音节的"

猴"

,在节奏上更接近原始部族的咒语吟诵,暗合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中描述的"

互渗律"

——在"

马骝喺你哋嘅老窦"

(猴子是你们的父亲)这样的表述中,进化论的科学叙事被转化为血缘诅咒式的原始指控。

诗中"

火"

的意象处理尤具深意:"

伟大嘅火!

火嘅伟大烧?咗、唔会熄咗、静鸡……"

粤语"

烧?"

(烧焦)比普通话更强调物质的碳化过程,"

静鸡"

(寂静)则通过鸡鸣意象的反用,暗示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的当代结局。

这种方言表达在现象学层面还原了火的本质——既是文明的启蒙者也是毁灭者,海德格尔"

世界黑夜"

的预言在此获得方言诗学的印证。

当标准语将"

火"

神圣化为"

文明象征"

时,粤语的"

烧?"

却暴露出知识考古学中的暴力痕迹,恰如福柯所指出的"

认知型"

断裂——人类在火的光明中同时失去了对黑暗的敬畏。

二、博物馆诗学的认知暴力:化石凝视下的存在悖论

组诗副标题"

各地博物馆、人类化石睇后"

揭示了特殊的观看机制。

博物馆作为福柯定义的"

异托邦"

,其分类陈列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暴力。

"

人创造咗神"

的宣言在化石的沉默注视下获得物质性支撑,阿多诺"

博物馆是艺术品的家族坟墓"

的论断在此扩展为人类学的隐喻。

粤语特有的"

睇"

(看)比普通话的"

看"

更具主动凝视意味,当诗人用"

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