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肉身维度下的记忆诗学(2 / 2)
阵时”
“嘟”
“噈”
等粤语词汇,不仅是语言的差异化表达,更是地域文化身份的鲜明标识。
从语言诗学角度而言,语言是文化的容器,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
粤语诗的出现,是对主流普通话诗歌语言体系的补充与丰富,它以独特的语言编码,展现出岭南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与文化心理。
以“细阵时”
为例,相较于普通话的“小时候”
,它更具亲昵、口语化的情感色彩,更能唤起粤语使用者内心深处对童年时光的温暖回忆。
这种地域语言的运用,让诗歌在传达记忆的同时,也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载体,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领略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学价值:极简笔触下的记忆景深
《肉度嘅记忆》在诗学价值上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极简的笔触营造出深邃的记忆景深。
全诗仅寥寥数语,却涵盖了从童年到成年、从个体到集体、从日常感知到宏大叙事的丰富内容。
这种极简主义的创作手法,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意象派诗歌追求“直接处理事物”
“以经济的语言手段获取最大的效果”
的理念不谋而合。
树科在诗中舍弃了冗长的叙述与繁琐的修饰,直接聚焦于记忆中最具代表性的肉身感知瞬间,以点带面,让读者在这些凝练的意象中,自行填补、拓展记忆的广阔空间。
诗中虽未对童年的生活场景、升旗仪式的具体细节展开详尽描绘,但通过“哭声笑声”
“吞口水嘅味道”
“国歌音响”
等关键意象的呈现,读者的记忆与想象被充分激活,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记忆拼图,使诗歌的意义在读者的参与中得到无限延展。
树科的《肉度嘅记忆》以肉身感知为线索,巧妙编织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网络,借助粤语这一独特的语言载体,在极简的诗行中蕴藏着深邃的记忆景深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为粤语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更为当代诗歌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挖掘记忆的深度、拓展文化的广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值得我们在诗歌鉴赏与创作实践中深入品味与借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