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方言诗学的记忆拓扑与声景重构(1 / 2)
《方言诗学的记忆拓扑与声景重构》
——树科《肉度嘅记忆》的在地性诗学考察
文元诗
【诗学语境建构】
在当代汉语诗坛"
声音转向"
的背景下,粤语诗创作以其独特的音韵拓扑结构,正在重构抒情诗的时空坐标系。
树科这三节九行的短诗,恰如黄灿然所言"
方言是语言的故乡"
,通过口腔记忆、味觉通感和仪式声景的三重奏,完成了对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的考古学掘。
诗中"
肉度"
(肉体维度)的方言表达,暗合梅洛-庞蒂"
身体现象学"
的哲学命题,将粤语特有的入声字(如"
噈"
)转化为记忆的触媒。
【文本细读】
节"
细阵时嘅哭声笑声嘟会先谂到阿妈"
中,"
嘟"
这个拟声词的运用,令人想起西西《我城》中"
的的嗒嗒"
的童谣节奏。
粤语特有的闭合韵尾[-]在"
谂"
字中的保留,比普通话的"
想"
更具口腔肌肉的记忆性,印证了语言学家王士元的"
母语神经烙印说"
。
第二节的"
吞口水"
作为味觉隐喻,与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形成跨文化对照。
粤语"
啲"
的量词模糊性,既指涉唾液分泌的生理反应,又暗含"
乡愁的消化酶"
(借用痖弦诗句)。
这种通感手法,可比拟洛夫《边界望乡》中"
当雨水把莽莽山色煮成一片惊心"
的感官错位。
末节"
国歌音响"
与"
升旗广场"
的并置,构建出米歇尔·德·塞托所谓的"
仪式空间拓扑学"
。
粤语"
噈"
(突然)的爆破音,在语音学上模拟记忆的闪回机制,与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
突然在阳光下"
的顿悟形成诗学共振。
【声景诗学分析】
该诗暗合谢默斯·希尼"
听觉考古学"
的理论框架,三种声景(儿啼、吞咽、铜管乐)构成记忆的声学地层。
尤值注意的是粤语特有的九声系统,使"
哭声"
(阴去声)、"
笑声"
(阳上声)、"
国歌"
(阴入声)形成声调意义上的复调结构。
这种语音象征主义,可比拟杜甫《秋兴八》中"
孤舟一系故园心"
的平仄配置。
【文化记忆解码】
诗中"
阿妈—屋企—广场"
的空间递进,暗合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
家庭—城市—国家"
三级记忆场。
粤语"
屋企"
较之"
家"
更多厨房烟火气,与罗兰·巴特"
味道记忆"
理论相通。
升旗仪式的听觉唤醒,令人想起本雅明对"
机械复制时代"
仪式消解的忧虑,但方言的介入重构了记忆的肉身性。
【方言诗学价值】
该诗印证了也斯"
方言是抵抗语言同质化的堡垒"
的论断。
普通话"
想到—记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