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方言的宇宙(2 / 2)

加入书签

通过"

九洲电闪雷鸣"

激活其沉睡的语义网络;而"

涌春声"

的"

涌"

(g1)字,既指珠江口的"

沙涌"

地貌,又谐音"

宠"

,暗含自然对人类的眷顾。

这种语言策略遥接屈大均《广东新语》"

以水土之音为天籁"

的方志传统,却赋予其环保主义的当代解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

郁"

(juk1)字的运用。

在标准汉语中该字仅有"

忧郁"

义项,而粤语保留其古义"

摇曳"

(《诗经·晨风》"

郁彼北林"

),诗人通过"

有郁有揽"

的双动词结构,将静态的五行学说转化为动态的生命交互。

这种方言考古学的写作实践,恰如叶维廉所说"

在语音褶皱里打捞被普通话过滤的文化记忆"

四、生态岭南:地理空间的诗性编码

诗歌末章将创作地标"

粤北韶城铁姑娘生态园"

转化为文本的潜台词。

"

铁姑娘"

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期的劳动符号,与"

五行盛世"

的古典宇宙论并置,构成饶宗颐所谓"

古今不相悖而相济"

的岭南智慧。

诗中"

珠峰"

与"

大江"

的意象对位,实则是将青藏高原-珠江流域的生态共同体,编码为中华文明的生命循环系统。

这种空间诗学令人想起洛夫《边界望乡》中"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但树科的突破在于用方言音韵重建地理亲缘性。

当普通话的"

看看"

被粤语"

睇睇"

(tai2tai2)替代时,不仅声调变得婉转(阴上-阳上形成的波浪式语调),更在词汇层面强化了广府人的视觉认知方式——"

睇"

在粤语中包含着"

细细打量"

的专注,恰如诗人对诗国山水的显微观察。

结语:方言作为方法

《睇睇诗国嘅山水》的启示性在于:当方言不再作为民俗标本,而升格为认知世界的本体论工具时,其产生的不是地方主义的窄化,而是对汉语诗性潜能的扩容。

该诗以八卦为骨架、粤语为血肉的创作实践,证明罗香林"

方言存则文化生"

的论断仍未过时。

在普通话日益标准化的今天,树科先生用这诗提醒我们:真正的"

诗国山水"

,或许正藏匿在那些被主流声韵遮蔽的方言褶皱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