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论树科音乐中的声景诗学与方言韵律共同体(1 / 2)
《论树科〈音乐〉中的声景诗学与方言韵律共同体》
文诗学观察者
(引论:方言的诗性在场)
岭南的月光穿过广府骑楼,在树科这三节十二行的粤语诗中,我们遭遇了汉语诗学中罕见的"
声景建构"
。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曾言"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当"
己己嘅节奏"
(自己的节奏)这样的粤语特征词出现在诗中时,已不仅是方言写作的技术选择,更构成罗兰·巴特所谓"
语言的尘世肉身"
。
诗中重复出现的语气词"
噈连"
(就算是)、"
嘟"
(都)等粤语特有虚词,恰如《文心雕龙》"
声律篇"
所言"
外听之易,内听之难"
,在普通话读者眼中形成陌生化效果的同时,却精准复现了粤语声调(九声六调)的韵律肌理。
(第一节:声音的宇宙论)
开篇"
点止天地人风生水起"
化用《周易》"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的宇宙生成论,却通过粤语特有的倒装句式("
点止"
即"
何止"
)实现语法突围。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
诗可以怨"
时,特别强调方言对既定文学程式的破解力量。
诗人将"
枪林弹雨"
与"
鬼哭狼嚎"
这对战争意象,与"
春夏秋冬"
的自然时序并置,在"
己己嘅节奏"
的统摄下,暗合《乐记》"
声者,政之象也"
的古老命题。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中保留的入声字(如"
雪"
sek3)在此形成独特的声调顿挫,使白居易《琵琶行》"
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听觉隐喻获得现代转译。
(第二节:生命的声部赋格)
第二节的排比句式令人想起《诗经》重章叠唱的技法,但"
钟意嘅"
(喜欢的)、"
舒服嘅"
等粤语形容词后缀,构建出迥异于普通话的韵律空间。
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曾追求"
词语的乐器化"
,而树科通过"
雀仔嘅"
(小鸟的)、"
飞鹰嘅"
等属格结构,使粤语特有的[]尾音成为天然的音节踏板。
当"
力竭声嘶"
这样的成语被粤语声调(阴平-阳入-阴平-阴平)重新演绎时,我们听到的是方言对通用语的音韵改造——这恰是宇文所安在《中国"
中世纪"
的终结》中论述的"
地方性知识对主流诗学的补充"
。
(第三节:和鸣的伦理诗学)
末节"
齐齐哈"
(一起唱)与"
齐齐啦"
(一起吧)构成粤语特有的aba式押韵,其音韵效果可比《楚辞》中"
兮"
字的调节功能。
但树科的突破在于将音乐性提升至存在论层面:"
梗大嘅世界"
(这么大的世界)与"
乜样嘅空间"
(怎样的空间)的并置,暗含海德格尔"
此在"
(dase)的空间性思考。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