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论树科音乐中的声景诗学与方言韵律共同体(2 / 2)

加入书签

>尤其"

和鸣"

一词,既呼应《尚书·舜典》"

八音克谐"

,又通过粤语阳平声调(91o4g4)的平缓上扬,实现列斐伏尔所言"

空间的生产"

——当多声部方言在诗中交汇时,建构的恰是柄谷行人强调的"

跨地域的韵律共同体"

(结语:音韵的政治学)

在普通话霸权日益强化的当代语境中,树科此诗堪称"

声调的起义"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曾记录"

四方之音不同"

,而粤语诗正是通过"

声调存古"

(如完整保留入声)实现对抗文化同质化的诗学实践。

当诗人让"

弹奏"

与"

和鸣"

在方言中重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心雕龙》"

异音相从谓之和"

的美学理想,更是阿多诺"

艺术是对现实否定的认识"

的政治宣言——那些在普通话中消失的仄音与喉塞音,在此成为抵抗文化扁平化的声音堡垒。

(诗学延伸)

这看似简单的粤语诗,实际构成三重对话:与古汉语音韵传统的对话(通过声调存留),与西方现代诗学的对话(通过声景建构),与当代文化政治的对话(通过方言书写)。

钟嵘《诗品》谓"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当树科用粤语说出"

嘟汇集到融洽嘅和鸣"

时,证明的恰是德里达所谓"

非中心化的声音政治学"

——每种方言都自带一套认识世界的诗学体系,而真正的音乐性,永远诞生在语言差异的裂缝之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