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1 / 3)

加入书签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论树科《我嘟傻嘅?》中的语言政治与存在叩问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异质性存在。

树科的《我嘟傻嘅?》以看似日常的对话场景,实则完成了一次对诗歌本质的深刻叩问,更在方言与标准语的张力中,展现了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语言如何成为抵抗文化同化的堡垒。

这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无意间触及的"

语言政治学"

——当一位诗人选择用被官方话语体系视为"

地方性知识"

的粤语写作时,他实际上在进行着双重抗争:既对抗着诗歌日益边缘化的文化处境,又对抗着普通话霸权对方言生存空间的挤压。

一、方言作为诗性栖居的抵抗空间

"

连载呢本诗集出版呢啲诗前"

——诗歌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如量词"

呢本呢啲"

的使用)和词汇("

佢"

代指"

她"

)确立了其语言立场。

这种选择绝非偶然,在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政策背景下,方言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姿态。

粤语在历史上曾是岭南地区的"

雅言"

,承载着丰富的文学传统,从粤讴、木鱼书到当代粤语流行歌词。

树科以粤语入诗,延续了这一传统,更在全球化语境中为地方性知识争取话语权。

诗中呈现的"

语言冲突"

极具象征意义:"

幼师佢微微一笑"

与"

嗰女系小学老师"

构成两个教育体制代言人的形象,她们对诗歌创作的反应形成递进式的否定。

幼师的评价"

写诗唔系写小说既冇面,又冇钱嘅事"

揭示了实用主义价值观对诗性精神的压制,而小学老师更直指时代错位:"

老窦,嘟乜鬼嘢年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否定性评价都以标准语思维呈现(虽用粤语音,但逻辑是实用主义的),而诗人的坚持则以纯正的粤语表达,形成两种价值观的语言对峙。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提出"

少数文学"

概念,认为被主流语言压制的方言写作具有政治性和集体价值。

树科的实践恰印证此点——当"

我嘅生活,我嘅节奏"

用粤语表达时,不仅传递信息,更在语言肌理中保存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

粤语的"

我嘟傻嘅?"

这个反问,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种"

不可译性"

正是方言诗学的价值所在。

二、诗与存在的双重边缘化处境

诗歌通过三层对话,展现了诗意生存遭遇的多重否定。

先是诗人自我告白的场景:"

我同佢讲过咗:从添日开始我进入创作"

,这里的"

佢"

可以理解为另一个自我或亲密他人,此时创作冲动仍保持理想色彩。

随后幼师的评价代表了社会一般看法,将诗歌贬低为无实用价值的活动;最后小学老师的质问则更具时代批判性,她将诗歌创作视为不合时宜的行为。

"

我真嘅郁喺心度我真嘅好耐无语……"

这两行诗在语法上体现了粤语特色(如"

郁"

表示"

憋闷"

,"

喺心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