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虚实相生的方言诗学(1 / 3)

加入书签

《虚实相生的方言诗学》

——论树科《真真假假啲嘢》中的存在之问与语言突围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树科的《真真假假啲嘢》以简洁的粤语方言为载体,却承载着厚重的哲学命题,通过"

真"

与"

假"

的辩证诘问,将读者引入一个语言与存在相互缠绕的诗学迷宫。

这诗表面上在探讨真伪之辨,实则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与语言的遮蔽性,在方言的韵律中完成了对普遍真理的叩击。

?一、追问的节奏与存在的困惑?

诗歌开篇即以四个问句形成排比:"

乜嘢真嘅?乜嘢假嘅?乜喺假嘅?乜喺真嘅?"

这种重复叠加的疑问句式,模仿了《天问》式的原始追问,又带有禅宗公案的机锋。

粤语特有的"

乜嘢"

(什么)和语气词"

嘅"

的运用,使哲学命题瞬间落地为市井对话,崇高感与日常性在此奇妙融合。

诗人将"

道"

与"

路"

这对哲学概念并置问:"

道喺真嘅?路喺假嘅?"

,令人想起《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的古老智慧,却又通过粤语的音韵赋予其新的节奏。

诗中"

蜜仔"

(蜜蜂)的意象值得玩味。

当诗人向蜜蜂询问真理时,只得到"

嗡嗡嗡"

的拟声回应。

这一场景既幽默又深刻,暗合维特根斯坦"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应保持沉默"

的哲学观。

蜜蜂作为自然界的传粉者,其语言系统与人类截然不同,它的"

回答"

恰恰揭示了跨物种沟通的困境,进而隐喻人类认知的边界。

苏轼《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困境,在此被转化为更为本质的语言困境。

?二、道路的隐喻与认知的困境?

诗歌中段将追问转向"

道路"

这一核心意象。

在"

问咗你啦,真嘅道路!

道路真假?你问咗佢?"

的循环问中,诗人解构了"

道路"

作为真理隐喻的确定性。

当道路被具象化为"

沥青铺嘅"

,其物质性消解了形而上的崇高感,这与韩愈《原道》中"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的道德化道路形成鲜明对比。

当代物质文明对精神世界的侵蚀,在此得到微妙呈现。

"

蚂蚁喺坑渠讲"

这一意象尤为精妙。

蚂蚁作为微小生物,其视角与人类形成巨大反差,它们在排水沟中的"

言说"

,暗示着被主流话语忽视的边缘声音。

庄子《秋水》中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在此被降格为昆虫世界的微观叙事。

诗人通过视角的极端缩小,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暗示所谓真理可能存在于最卑微的角落。

?三、方言的突围与诗学的反叛?

诗歌末段"

哈哈哈"

的笑声打破了前文的凝重,将严肃的哲学追问转化为游戏般的语言狂欢。

"

你真佢假嘟喺蛤乸睇到嘅"

中,"

蛤乸"

(蛤蟆)的引入,延续了诗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