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虚实相生的方言诗学(2 / 3)
对非人类视角的偏爱。
蛤蟆的视觉系统与人类迥异,它所"
看到"
的真假,再次挑战了认知的客观性。
这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
身体作为认知媒介"
的观点不谋而合,方言词汇在此成为突破认知定式的利器。
"
??住放大镜嘟喺睇唔到暗物质嘅"
两句,将诗歌推向科学哲学的高度。
粤语动词"
??"
(拿)与"
睇唔到"
(看不到)的日常表达,与"
暗物质"
这一前沿科学概念形成奇异混搭。
诗人暗示,即便借助科学仪器(放大镜),人类仍无法完全把握宇宙真相(暗物质),这与海德格尔"
此在"
的有限性论述遥相呼应。
方言在此不仅是一种语言选择,更成为对抗科学主义霸权的诗学策略。
?四、声韵的哲学与文字禅机?
从声韵学角度分析,全诗大量运用粤语特有的入声字(如"
乜"
、"
啲"
、"
嘢"
、"
喺"
),形成短促有力的节奏,模拟了追问时的急切感。
语气词"
嘅"
的重复出现,创造出独特的语音场域,使抽象的哲学思考具有了可触摸的声音质感。
"
嗡嗡嗡"
既是拟声,又暗含"
言语如蜂鸣般无意义"
的隐喻,与《庄子·齐物论》"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形成跨时空对话。
诗中"
真"
与"
假"
的辩证关系,令人想到《红楼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
的悖论。
但树科通过粤语的市井气质,将这一玄学命题拉回日常生活。
佛教"
色即是空"
的教义,在此被转化为方言的活泼表达,形成独特的"
文字禅"
效果。
诗人不提供答案,而是通过语言的自我消解(如蜜蜂的无意义鸣叫、蚂蚁的不可听闻的言说)来呈现认知本身的局限性。
?五、方言诗学的现代性意义?
《真真假假啲嘢》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用最本土的语言形式探讨最普世的哲学命题。
粤语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
诗歌中"
蜜仔"
、"
蛤乸"
等方言词汇,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标准汉语的认知世界,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中心话语的有意偏离。
巴赫金"
众声喧哗"
的理论在此得到完美诠释,边缘方言获得了与主流话语平等对话的权利。
在全球化语境下,树科的创作提示我们:真正的现代性不在于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而在于如何用本土语言回应人类共同困境。
这诗与北岛《回答》的普通话呐喊形成有趣对照,二者都以怀疑精神审视世界,但树科通过方言的柔软性,将对抗转化为包容,将断言转化为疑问。
这种诗学姿态,或许为汉语诗歌的多元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真真假假啲嘢》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邃的诗学思考。
树科用粤语特有的韵律和词汇,构建了一个真伪莫辨的认知迷宫,在其中,蜜蜂的嗡鸣、蚂蚁的低语、蛤蟆的视角、暗物质的不可见性,共同构成了对人类认知限度的隐喻。
这诗的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保持追问的姿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