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方言诗学的三重辩证(2 / 2)
现。
诗歌标题的标点符号尤具深意。
"
人?鬼?神?"
的三重设问,构成存在者身份的三重辩证。
这与屈原《天问》的追问传统一脉相承,但将宏阔宇宙收缩为养殖场的微观政治。
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三重分裂——物质的人、困惑的鬼、缺席的神——在此得到精准映射。
而粤语的介入,使得这种普遍性焦虑获得了具体的地理坐标与文化肌理。
结语:
树科这诗的深刻性在于,它用最方言的形式触及最普世的问题。
鸡羊的计数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海德格尔所说的"
在世存在"
的具身化实践。
当诗人用粤语出"
问鬼?问神?"
的诘问时,实际上是在追问:在工具理性统治的时代,那些无法被计算的生存意义该向何处索解?诗歌最终留下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认知场域——就像铁姑娘农场的土地,既生长着具体的农作物,又孕育着抽象的精神博弈。
这种"
小叙事中的大追问"
,正是方言诗歌的当代价值所在。
当标准语日益成为制度化的表达工具时,方言反而保存了语言最初的惊异与疼痛。
树科的写作启示我们:真正的诗性智慧,或许就藏在这些"
养几只鸡几只羊"
的朴素计算里,在计数器跳动的数字间隙,永远闪烁着不可计量的存在之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