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方言的狂欢与仪式的祛魅(2 / 3)

加入书签

又"

与补语"

后嚟"

的嵌套,打破了普通话"

后来居上"

成语的凝固状态。

这种方言特有的语法弹性,验证了洪堡特"

语言即世界观"

的论断——粤语使用者对时间流动性的感知,就编码在"

后嚟居上"

这个动态结构中。

而当"

叽哩哇啦啦"

这样的方言拟声词占据诗行时,它已不仅是声音摹写,更成为布罗茨基所说的"

元音暴动"

,挑战着标准语的符号霸权。

值得玩味的是,诗中所有动词都保持现在进行时态,这种时态选择暴露了诗人的存在论意图。

龙舟竞渡不是被观察的客体,而是正在吞噬参与者的漩涡。

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强调"

此在"

的在场性,粤语特有的语气词"

嘞"

(了)、"

晒"

(完全)等不断强化事件的即时性,使诗歌成为存在绽出的现场。

当标准语在反复的语义磨损中失去命名能力时,方言以它的"

野蛮生长"

守护着存在的鲜活性。

三、竞渡的祛魅:民俗的肉身解码

树科对龙舟仪式的书写具有本雅明式的"

祛魅"

特征。

诗歌刻意回避了龙舟的图腾象征、屈原传说等宏大叙事,转而捕捉"

人汗气菜盘"

等物质细节。

这种"

向下"

的视角颠覆了民俗书写的浪漫主义传统,暴露出仪式背后的身体经济学——观众需要提前占位("

唔使担凳仔"

),参与者会在呐喊中失声("

哑晒声"

),这些细节构成德·塞托所说的"

日常实践战术"

,消解了官方文化装置的严肃性。

诗歌的空间叙事同样值得注意。

"

河面上"

与"

岸山上"

的并置构成巴赫金分析的"

狂欢节广场"

结构。

当竞技者"

你追我赶"

时,围观群众"

叽哩哇啦啦"

的评点形成了复调对话。

这种空间政治学解构了传统龙舟书写中的二元对立(参赛观看、中心边缘),代之以梅洛-庞蒂的"

肉身空间"

——所有参与者都在共享同一种震颤体验("

心震震"

)。

诗人甚至将"

烟雾水气人汗气"

并置,用气味的混杂暗示阶级界线的暂时瓦解。

在节奏处理上,诗句长短的参差模拟了划桨的间歇运动。

尤其"

佢又后嚟居上"

这个突长的诗行,就像龙舟突然的加冲刺。

这种"

运动-节奏"

的同构性令人想起艾略特对《尤利西斯》的着名评价:"

用形式模仿内容"

但树科的突破在于,他通过方言的音节特性(如"

叽哩哇啦啦"

的滚动感)实现了节奏的肉身化传递,这是标准语诗歌难以企及的生理共鸣。

四、共同体的声学想象:越民俗主义

《扒龙舟》最终指向的是共同体的声学重建。

当所有声音元素在诗中形成共振时,它们构成了南希(jean-cy)论述的"

共在的声场"

这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