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方言的狂欢与仪式的祛魅(1 / 3)
《方言的狂欢与仪式的祛魅》
——论树科粤语诗《扒龙舟》的声音诗学与共同体想象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日益陷入修辞内卷与意象堆砌的困境时,树科的粤语诗《扒龙舟》以方言的爆破力撕开了新的诗学空间。
这创作于粤北韶城武江畔的作品,通过声音的立体建构与方言的肉身经验,将龙舟竞渡这一古老民俗转化为充满现代性张力的诗歌现场。
全诗五节十五行,看似简单的口语铺陈下,实则暗藏着一套完整的声音政治学与共同体美学。
一、声音拓扑学:从听觉暴力到诗性秩序
诗歌开篇即以粤方言的急促节奏打破书面语的矜持:"
去嘞,快啲吖唔使担凳仔嘟怕冇位企……"
。
这三行诗构成的声音矩阵具有现象学意义上的还原力量,方言词汇"
快啲"
(快点)、"
担凳仔"
(搬凳子)、"
冇位企"
(没地方站)携带着岭南生活的原生质感。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有意省略主语,使呼唤成为集体无意识的回声,这种句法策略与龙舟竞渡的群体性特征形成同构。
方言在此不仅是表意工具,更是身体经验的直接显影,正如巴赫金所言"
方言是语言中的肉体记忆"
。
第二节的感官轰炸达到高潮:"
炮仗嘭嘭噼啪声烟雾水气人汗气对岸齐嗌心震震……"
。
诗人通过粤语拟声词"
嘭嘭噼啪"
与动词"
嗌"
(喊叫)的爆破音,在文本中重建了声压级的物理体验。
这种声音书写越了传统诗歌的"
诗中有声"
范式,创造出罗兰·巴特所说的"
声音的纹理"
——读者不仅能"
听到"
炮仗,更能感受到声波震动胸腔的生理反应。
当烟雾、水汽、汗味等异质元素在诗句中搅拌,诗歌空间便获得了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论述的"
嗅觉现实主义"
维度。
第三节的声音蒙太奇更显精妙:"
锣鼓声,铜锣声号令声,扒桨声菜盘敲到哑晒声……"
。
前四组声音尚属赛事常规元素,但"
菜盘敲到哑晒声"
这个细节突然将镜头转向围观群众的即兴参与。
粤语"
哑晒"
(哑掉)的完成时态暗示持续敲击导致的音色变化,这种微观叙事解构了官方话语中的民俗表演性,暴露出民间狂欢的自本质。
三种声源的并置(仪式声、竞赛声、生活声)构成德勒兹意义上的"
块茎结构"
,消解了传统文化展演中的等级秩序。
二、方言诗学:语音的政治与存在的澄明
《扒龙舟》的方言选择本身就是诗学宣言。
当普通话写作日益陷入"
新华体"
的窠臼时,粤语的入声韵尾(如"
噼啪"
的短促收束)与九声调值赋予了诗歌特殊的韵律暴力。
尤其"
齐嗌心震震"
中"
震"
字的重复,利用粤语[ts?n]音的震颤感,在能指层面模拟心脏共振。
这种语音象征主义令人想起庞德对汉字"
音义同构"
的迷恋,但树科的创新在于将这种古典智慧转化为方言现代性。
在语法层面,粤语句式"
佢又后嚟居上"
(他又后来居上)通过副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