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方言与狂欢(1 / 2)

加入书签

《扒龙舟》(粤语诗)

文树科

去嘞,快啲吖

唔使担凳仔

嘟怕冇位企……

炮仗嘭嘭噼啪声

烟雾水气人汗气

对岸齐嗌心震震……

锣鼓声,铜锣声

号令声,扒桨声

菜盘敲到哑晒声……

河面上,你追我赶

佢又后嚟居上

岸山上,叽哩哇啦啦……

《树科诗笺》2o25531粤北韶城武江畔

《方言与狂欢》

——论《扒龙舟》的民俗诗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普遍追求“去地域化”

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扒龙舟》犹如一声震响于武江畔的铜锣,以浓烈的方言特质与鲜活的民俗图景,构建起独特的诗歌美学空间。

这诗以粤北韶城龙舟竞渡为叙事母题,通过口语化的粤语表达、多维度的感官叙事和极具张力的场景复现,将民间传统节日的狂欢精神熔铸于诗行之中,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即景写情”

的美学传统,又开拓出方言诗歌的现代性表达路径。

一、方言:语言的地域褶皱与诗性突围

语言是诗歌最根本的存在方式,而方言则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

《扒龙舟》开篇即以粤语口语“去嘞,快啲吖唔使担凳仔嘟怕冇位企……”

破题,瞬间将读者拽入岭南端午的特定时空。

这种方言书写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对主流诗坛“普通话霸权”

的自觉抵抗。

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曾指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符号表征,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粤语中“嘞”

“啲”

“嘟”

等语气助词的高频使用,不仅强化了口语的节奏感,更赋予诗歌强烈的现场感和互动性,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催促同伴奔赴河岸的人群之中。

这种方言书写暗合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

理论。

在龙舟竞渡这一民间狂欢节的语境下,日常语言规范被打破,身份等级被消解。

“菜盘敲到哑晒声”

中的“哑晒”

,“叽哩哇啦啦”

的拟声词运用,皆是对正统语言秩序的解构。

它们以粗粝、鲜活的生命力,重构了诗歌的语言肌理,使文本充满民间智慧的诙谐与野性。

正如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所言:“民间语言是民众生活的直接映射,其质朴与生动之处,往往越文人雅言。”

?

二、感官叙事:多维体验的狂欢交响

《扒龙舟》的艺术魅力,更体现在其对感官体验的极致捕捉。

诗人以听觉、视觉、嗅觉的交叉铺陈,构建出立体的民俗图景。

“炮仗嘭嘭噼啪声烟雾水气人汗气对岸齐嗌心震震……”

短短三句,将火药爆炸的轰鸣、水雾蒸腾的朦胧、人群呐喊的震颤与混杂着硝烟和汗味的空气,浓缩成端午龙舟赛的感官密码。

这种多维度的感官叙事,与艾略特在《荒原》中“我听见钥匙在门里转动了一下”

的单一感官聚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民间叙事的宏阔与丰沛。

诗中对声音的处理尤为精妙。

“锣鼓声,铜锣声号令声,扒桨声菜盘敲到哑晒声……”

通过排比与重复的修辞,制造出密集的声浪冲击。

不同声源的并置与碰撞,既还原了龙舟赛现场的喧闹,又暗喻着集体力量的汇聚。

这种声音的狂欢,恰似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队,成为情感宣泄与集体意识觉醒的载体。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感觉的逻辑》中提出“无器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