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方言与狂欢(2 / 2)

加入书签

的身体”

概念,认为艺术应打破感官的界限,在混沌的感觉流中重构意义。

《扒龙舟》通过声音、气味、视觉的交织,实现了对传统诗歌感官叙事的突破。

三、场景复现:动态张力中的集体无意识

诗歌后半部分转入对龙舟竞渡过程的动态描写:“河面上,你追我赶佢又后嚟居上”

,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竞技的紧张与戏剧性。

“岸山上,叽哩哇啦啦……”

以开放式结尾收束全诗,将观众的欢呼定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

这种场景复现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再现,更是对集体记忆的唤醒。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理论认为,人类文化中存在着世代传承的原型意象,龙舟竞渡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集体记忆。

诗中“菜盘敲到哑晒声”

这一细节颇具深意。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民间常以菜盘代鼓为龙舟队助威,这一行为本身即是对正统仪式的戏仿与重构。

它暗示着民间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始终保持着自我更新的活力。

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往往在非正式的民间实践中得以延续。”

《扒龙舟》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捕捉,揭示了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

四、传统与现代:方言诗学的审美张力

作为一现代方言诗,《扒龙舟》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求平衡。

其对民俗场景的书写,延续了《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的民间书写传统,展现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现实主义精神。

同时,诗中碎片化的场景拼贴、口语化的表达,又暗合现代主义诗歌的叙事策略。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打破了方言诗易陷入“地域主义”

窠臼的困境,赋予作品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的今天,方言的式微已成不争事实。

《扒龙舟》的创作实践,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守护,更是对诗歌语言可能性的探索。

它证明方言绝非诗歌创作的桎梏,反而能为诗歌注入独特的美学特质。

正如诗人于坚所言:“方言是汉语的毛细血管,它让诗歌的血液流动得更加鲜活。”

结语

树科的《扒龙舟》以方言为舟,以民俗为桨,在诗歌的长河中划出独特的航迹。

这诗通过对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多维感官的狂欢叙事和民俗场景的诗性重构,构建起极具生命力的民俗诗学体系。

它提醒我们,民间文化的土壤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诗歌资源,而方言书写则是激活这些资源的密钥。

在诗歌创作日益同质化的当下,《扒龙舟》的探索为当代诗歌的本土化与多元化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