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方言诗学的本体性回归(1 / 2)
《方言诗学的本体性回归》
——《诗国》的声韵政治与岭南文化记忆建构
文诗学观察者
(一)声韵考古:作为文化基因的九声六调
粤语诗写作在当代的复兴,恰如黄节《粤东诗学》所言"
音分平仄而气贯阴阳"
。
树科《诗国》中"
九声六调嘅古音歌吟"
的表述,实则是对《切韵》音系活态传承的致敬。
南朝沈约《四声谱》以降,汉语诗律学始终在"
声病说"
与方言韵律间寻找平衡。
该诗以"
龙飞凤舞"
对应粤语平上去入的声调曲线,暗合屈大均《广东新语》"
粤人作诗多依广韵"
的记载。
这种声调政治学,恰如语言学家赵元任所述"
方言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
。
诗中"
朝朝晏晏"
的叠词运用,在音韵学层面重现了《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
的复沓美学。
粤语保留的[-][-p]韵尾,使"
心间度"
的"
度"
(dou6)与"
国土"
的"
土"
(tou2)形成舒促韵的对话,这种音韵张力在普通话体系中已然消失。
正如陈澧《东塾读书记》指出:"
广韵分韵之细,正所以存古音之遗。
"
(二)文字诗学:笔划拓扑中的文化地理
"
汉字嘅笔划噈喺崇高"
的表述,揭示了岭南诗学独特的文字崇拜。
诗人将笔划的物理形态与精神崇高性并置,令人想起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中"
汉字笔划乃天地经纬之缩影"
的论断。
粤语特有的语气词"
噈"
(eoi3)作为诗眼,既是对《文心雕龙》"
字有缓急之异气"
的当代诠释,也构成对抗普通话中心主义的方言策略。
诗中"
彩霞风光"
的视觉意象,与宋代《岭南风物图》的设色传统形成互文。
而"
细路仔"
(小孩子)的方言称谓,恰似黄谷柳《虾球传》的市井叙事,在儿童嬉戏场景中植入文化传承的隐喻。
这种将方言词汇提升为诗学符号的实践,暗合巴赫金"
语言杂多性"
理论,在普通话主导的诗歌场域中开辟出方言飞地。
(三)时空诗学:广场秀的永恒当下
"
四时唔攰嘅广场秀"
构建了独特的时空诗学。
"
唔攰"
(不累)的否定式表达,与《周易》"
天行健"
的宇宙观形成方言阐释。
广场作为现代性空间,在粤语"
朝朝晏晏"
的时间副词修饰下,产生了《东京梦华录》式的民俗志效果。
诗人将永恒的"
年年日日"
压缩进方言的时态系统,恰如宇文所安《追忆》所述:"
地方性语言是最精微的时间容器。
"
诗中"
蓝天白云"
与"
龙飞凤舞"
的意象并置,暗含《周易》乾卦"
云从龙"
的古典哲学。
而粤语特有的完成体标记"
咗"
(此处隐现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