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方言的狂欢与仪式的祛魅(3 / 3)

加入书签

声场没有中心指挥(所有声音都是平行展开的),却产生了令人"

心震震"

的集体节律。

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集体呼告("

齐嗌"

)和拟声词群("

嘭嘭噼啪叽哩哇啦"

),在语音层面实践了安德森(benedet)所说的"

想象的共同体"

构建。

但这种共同体想象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反思。

传统民俗诗歌往往将龙舟塑造为文化化石,而树科的诗中,"

炮仗"

与"

菜盘"

的并置暗示着现代生活对仪式的渗透。

尤其"

哑晒声"

这个细节,暴露出狂欢背后的消耗性本质,这种反思意识使诗歌越民俗主义,进入阿多诺强调的"

否定性诗学"

领域。

当标准语写作沉迷于文化符号的贩卖时,方言反而成为戳破景观社会的锐器。

诗歌结尾的开放性格外意味深长。

所有声音突然悬置在"

叽哩哇啦啦"

的绵延中,既没有胜利欢呼,也没有仪式收尾。

这种反高潮处理暗示着共同体的未完成性,正如南希所言:"

共同体不是作品,而是工作的无限性"

粤语在此展现出它的哲学优势——那些无法被标准语编码的语音褶皱里,正栖息着未被理论化的生活真相。

结语:方言的诗学暴动

《扒龙舟》的价值不仅在于民俗记录,更在于它通过方言的音义爆破,开辟了现代汉诗的新可能。

当诗人用"

嗌"

替代"

喊"

,用"

哑晒"

替代"

嘶哑"

时,他不仅在更换词汇,更在重构感知世界的语法。

这诗的每一个粤语音都是对普通话诗学体系的微小暴动,无数暴动最终汇聚成阿多诺期待的"

否定性力量"

——在被标准化的语言风景中撕开存在的裂缝。

在文化工业将龙舟变成旅游明信片的时代,树科的方言书写守护了仪式的"

污浊性"

(人汗气、哑掉的菜盘)。

这些被清洁的细节,恰恰是本雅明所说的"

灵光"

残片——它们证明真正的诗永远生长在语言的裂缝处。

当《扒龙舟》中的声浪最终消融在武江的水气中时,它留下的不是民俗标本,而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声学民主实验:在标准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用方言的杂音,重建诗与存在的血肉联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