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方言诗学的母体回归与声音政治(1 / 2)
《方言诗学的母体回归与声音政治》
——〈我嘅诗,我嘅歌〉的韵律民族志》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丛中,粤语诗歌犹如一颗被主流光谱遮蔽的伴星,其语言肌理中沉淀着百越古语的音节密码与海洋文明的呼吸节奏。
树科先生的《我嘅诗,我嘅歌》以看似稚拙的童谣体,完成了对诗歌本质的祛魅与复魅——当"
学写诗"
与"
学唱歌"
在粤语声调中形成平仄对位时,诗歌艺术重新降落在"
阿妈笑呵呵"
的唇齿之间,这种创作姿态恰如黄节在《粤诗蒐逸》中强调的"
音出天然,义归本俗"
的广府诗学传统。
一、声调系统的诗性编码
粤语完整的九声六调体系(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为诗歌提供了越普通话四声的韵律可能。
诗中反复出现的"
歌"
(go1)、"
科"
(fo1)、"
和"
(91o4)等字,在粤语中形成严密的[?]韵腹闭环,其音需调动口腔后部与喉腔的共鸣,这种生理特征暗合张德瀛《词徵》所述"
南音多沉浊,本丹田之气"
的声美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噈笑呵呵"
中的"
噈"
(uk1)字,这个粤语特有拟声词通过短促的入声顿挫,将母亲笑容的瞬时性转化为可听的节奏单元,实现了罗兰·巴特所言"
文本快感"
的肉体性呈现。
二、母语脐带的诗学重构
诗歌通过三重递进的"
畀"
(给予)动作,构建了方言的伦理拓扑:"
歌畀阿妈-歌唱畀大地-诗歌畀诗国"
。
粤语中的"
畀"
不同于文言"
予"
的抽象性,其音[bei2]要求双唇轻闭后突然爆破,这种身体动作模拟了哺乳般的文化传递。
冼玉清在《粤讴与晚清省港文化》中曾指出广府民系"
以歌代信"
的沟通传统,本诗正是通过"
吟吟畀诗国"
的反复韵律,将个人记忆上升为族群的文化肌电图。
当普通话写作沉迷于"
乡愁"
的隐喻系统时,粤语诗歌用"
阿妈"
(a4aa1)这个开口音节的原始呼唤,直接接通了列维-布留尔所述的"
原始互渗律"
。
三、风土音位的现代转译
"
大地山水嘟点头"
中的拟态词"
嘟"
(dou1),在粤语中既模拟物体颤动声,又引申为"
都"
的方言变体。
这种一词双轨的现象,恰是叶维廉所论"
中国诗学模子"
在岭南的变异——当山水被赋予方言拟声词时,其物质性并未被抽象为"
比德"
符号,而是保留着《淮南子》"
天地以气合"
的声学质感。
诗中"
随风走"
的"
走"
(au2)在粤语中兼含"
奔跑"
与"
流动"
义,这种运动感的语音化,令人想起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的"
疍家摇橹声韵入诗"
的传统。
四、声音政治的抵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