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方言诗学的母体回归与声音政治(2 / 2)
诗学
在普通话成为"
国家诗歌语言"
的当代语境中,粤语诗歌的声调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抗辩。
诗中"
诗国"
(si1g91ok3)的粤语音,与标准汉语产生显着差异:前者的"
g91ok3"
需圆唇软腭化,后者"
guo"
则呈现卷舌特征。
这种音器官的地理政治学,恰如霍米·巴巴分析的"
殖民模仿"
中的差异显现。
当诗歌最终将"
阿妈"
与"
诗国"
并置时,实际上构建了德勒兹意义上的"
少数文学"
空间——用主流语言的材质创造异质性的表达。
结语:
《我嘅诗,我嘅歌》的人类学价值,在于它揭示了诗歌起源的朴素真相:所有伟大的诗歌都曾是方言,所有永恒的韵律都来自母亲。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粤语童谣体诗歌通过声调考古学,重演了《诗经》"
采风"
的原始场景。
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学讲演集》中指出:"
凡最高之文学,即是最高之通俗"
,树科先生用"
笑呵呵"
的母性声波,瓦解了当代诗歌的智力崇拜,让诗心重新在"
大地点头"
的古老节律中自由呼吸。
这种创作实践,或许正是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
主张在21世纪的回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