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诗国行吟(1 / 3)
《诗国行吟》
——树科《我嘅诗,我嘅歌》的粤韵诗心与童真哲思
(兼论树科粤语诗中的母语诗性建构与生命启蒙)
文一言
?一、引言:诗国门扉的童稚叩问?
树科《我嘅诗,我嘅歌》以粤语童谣的质朴语调,叩开了诗国的大门。
全诗以"
学写诗"
为,以"
诗国"
为归宿,在"
歌畀阿妈听"
与"
大地山水点头"
的意象交织中,构建了一个充满童趣的诗性宇宙。
这种将方言童谣与诗歌本质相融合的创作,恰似《文心雕龙·明诗》所言"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以孩童视角解构诗歌创作的本质,在方言的韵律中重现了诗歌最原始的生命力。
?二、诗心启蒙:从"
学写诗"
到"
学唱歌"
的双向建构?
(1)?诗乐同源的母语觉醒?
诗的开篇"
学写诗,心有歌心有诗,学唱歌"
暗合《尚书·舜典》"
诗言志,歌永言"
的古老智慧。
诗人以孩童的认知逻辑,将诗歌创作与歌唱行为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种诗乐交融的启蒙方式,恰似《诗大序》所言"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
粤语特有的九声六调在此化作诗行的韵律密码,"
歌"
与"
诗"
的循环往复,恰似童谣的回环结构,在语言游戏中完成诗性的觉醒。
(2)?方言诗学的童真解码?
"
畀"
(给予)"
噈"
(就)等粤语虚词的运用,使诗歌突破了普通话诗歌的语法桎梏。
这种方言特有的语法形态,在孩童的口吻中焕出独特的诗性魅力。
正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所言"
戴着镣铐跳舞"
,方言的语法限制反而成为诗歌创新的助力。
诗人以孩童的认知方式解构语言规范,在"
歌畀阿妈听"
的直白表达中,完成了对诗歌本质的朴素认知。
?三、母语诗学:方言作为诗性载体的三重维度?
(1)?语音维度的韵律革命?
粤语九声六调的声调系统,使诗歌具有天然的音乐性。
"
歌畀阿妈听"
的平仄变化(阴平-阴去-阴平-阴平-阴平),形成独特的声韵节奏。
这种语音特质与童谣的重复结构相结合,创造出类似《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诗人巧妙利用方言的语音特质,使诗歌在吟诵时产生"
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听觉美感。
(2)?词汇维度的意象重构?
"
阿妈"
这一方言称谓,承载着岭南文化特有的母性崇拜。
在"
歌畀阿妈听佢噈笑呵呵"
的意象组合中,"
阿妈"
不仅是诗歌的聆听者,更成为诗歌意义的见证者。
这种方言词汇的意象化运用,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
,方言词汇在此成为诗性栖居的居所。
(3)?语法维度的认知颠覆?
"
诗歌畀诗国"
的非常规句式,打破了主谓宾的语法定式。
这种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