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重生(1 / 3)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论树科《南岭,岭南》中的地理诗学与语言政治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上,粤语诗歌犹如一片被主流话语长期遮蔽的飞地,以其独特的音韵节奏和语法结构,顽强地抵抗着普通话书写的文化霸权。
树科的《南岭,岭南》恰如一把锋利的语言之剑,刺穿了标准汉语诗歌的表层,暴露出被压抑的地方性知识体系。
这短诗以看似简单的四行结构,实则构建了一个关于地理、历史与语言认同的复杂网络,其中"
五岭"
与"
岭南"
、"
始皇"
与"
越王"
、"
血缘"
与"
地域"
等概念形成多重对话关系,共同演绎了一部浓缩的南方史诗。
一、地理诗学:作为文化分界线的南岭想象
"
五岭以北唔系北黄河长江喺血缘……"
开篇两句立即确立了诗歌的地理政治学维度。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在中国历史地理中从来不是单纯的自然屏障,而是承载着复杂的文化象征意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
领南、沙北"
的表述,已暗示这条分界线对华夏文明空间认知的塑造作用。
树科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形式"
唔系"
(不是)颠覆了传统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的认知模式,提出了一个基于南方视角的地理重新划界方案——在粤语文化的视阈中,五岭以北就已不属于"
北方"
的范畴,这种地理感知的差异本身就构成对方言诗存在合理性的有力证明。
第二句"
黄河长江喺血缘"
中的"
喺"
(在)字,以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将两条母亲河纳入血脉传承的谱系,却又通过方言表达与主流历史叙事保持距离。
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令人想起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关于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的论述,树科在此既承认华夏文明的血缘纽带,又通过方言书写强调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中指出:"
地理景观是被建构的认同符号"
,诗人笔下的南岭正是这样一个被反复建构的文化符号——在官方史册中,它是需要被跨越的蛮荒之地;而在粤语诗歌里,它成为文化自主性的天然堡垒。
二、历史解构:从"
始皇以前"
到"
越王之后"
的时间政治
"
始皇以前有南岭越王之后冇岭南"
这两行构成了精妙的历史辩证法。
秦始皇统一岭南(前214年)在正统史观中被视为文明开化的标志性事件,但诗人通过时间节点的倒置("
以前之后"
)和粤语特有词汇"
冇"
(没有)的使用,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历史叙事革命。
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记载的南越武王赵佗(原秦将,后自立为王)故事在此获得新的解读——树科暗示真正的"
岭南"
文化认同恰恰始于秦帝国行政体系的失效之时,当中央政权无法完全掌控这片土地,地方性知识才开始获得自觉表达的可能。
"
越王之后冇岭南"
的悖论式表述,与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中提出的"
长时段"
理论形成跨时空呼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