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解构空间与时间的诗性叙事(1 / 3)

加入书签

《南岭,岭南》(粤语诗)

文树科

五岭以北唔系北

黄河长江喺血缘……

始皇以前有南岭

越王之后冇岭南……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68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空间与时间的诗性叙事》

——论树科《南岭,岭南》的地理诗学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南岭,岭南》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深邃的历史哲思,构建起一座沟通地理空间与文化记忆的桥梁。

这仅四行的短诗,犹如一柄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岭南文化的肌理,在粤语方言的鲜活表达与历史纵深的交叠中,展现出极具张力的诗学图景。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编码:语言本体的解构与重构

粤语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方言之一,保留着大量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其九声六调的丰富韵律与独特的俚语表达,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语言资源。

在《南岭,岭南》中,“唔系”

(不是)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赋予诗歌浓郁的地域色彩,更在语言层面完成了对普通话书写霸权的突围。

方言入诗,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惯常的语言范式,使诗歌回归到口语的鲜活与真实,呈现出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生命力。

正如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中所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体验。”

树科的粤语书写,将岭南民众日常交流的语言引入诗歌殿堂,使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扎根于民间土壤的文化产物。

这种语言选择,既是对岭南本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同质化的有力反抗。

粤语的韵律与节奏,在诗歌中形成独特的音乐性,“五岭以北唔系北”

的抑扬顿挫,恰似珠江奔涌的波涛,在读者耳畔奏响一曲地域文化的赞歌。

二、地理空间的哲学思辨:南岭的双重性与岭南的生成

诗歌开篇“五岭以北唔系北”

,以一种近乎悖论的表达,颠覆了人们对地理方位的常规认知。

在传统的地理概念中,南岭无疑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五岭以北自然被视为北方的一部分。

然而,诗人却以独特的视角指出,从文化与血缘的维度来看,南岭以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北”

这种认知的转变,源于岭南文化独特的形成机制。

南岭横亘于中国南方,不仅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更是一条文化分界线。

在历史上,南岭的阻隔使得岭南地区相对独立于中原文化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然而,“黄河长江喺血缘”

一句,又巧妙地揭示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河与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其孕育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岭南地区虽远离中原,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移民、贸易等方式,与中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既有本土特色又具中华文化共性的岭南文化。

“始皇以前有南岭,越王之后冇岭南”

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地理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立郡县,标志着岭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开启了岭南与中原文化大规模融合的序幕。

南越国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岭南的独立性,但也加了岭南地区的汉化进程。

从此,“岭南”

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演变为一个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符号。

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溯,展现了地理空间在历史变迁中的动态性与文化建构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