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古道作为方法(1 / 2)

加入书签

《古道作为方法》

——《梅岭古道》的时空辩证与岭南诗学重构

文元诗

在汉语诗歌的星空中,粤语诗歌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而树科的《梅岭古道》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历史纵深,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重新认识岭南文化的诗学路径。

这诗不仅是对一条地理通道的咏叹,更是对岭南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它以"

古道"

为方法,展开了时空交错的辩证对话,在方言语境中重构了越地域的普遍诗性。

梅岭古道作为五岭中最着名的通道,自秦代开凿以来便是中原与岭南的文化脐带。

张九龄"

烧石泼水"

的开拓壮举,在诗中"

古时张公,烧石泼水悬崖峭壁,南嚟北往嘅通道"

的朴素叙述中获得了现代回响。

诗人巧妙运用粤语特有的方向词"

嚟"

(来)与"

往"

,构建了双向流动的时空隧道——"

南嚟"

指向中原文化南下,"

北往"

暗示岭南文化北上,这个双向运动解构了传统的中原中心叙事。

张九龄的开凿行动被还原为文化对话的物理基础,而非单向的文化输送管道。

在庾信《哀江南赋》"

五岭逶迤腾细浪"

的经典意象之外,诗人给出了一个更具互动性的岭南叙事。

诗歌开篇"

大庾岭上梅花开玲珑香自苦寒嚟"

化用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典故,却通过粤语词"

嚟"

赋予其新的文化维度。

梅花作为中国诗歌的核心意象,在此既保留了其传统的高洁象征,又被注入了岭南特有的生命韧性。

"

苦寒"

不仅是自然气候的描述,更隐喻着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苏轼《定风波》"

岭南应不好"

的疑虑在此被颠覆,梅岭的梅花以其"

玲珑香"

证明苦寒恰是文化淬炼的必要条件。

这种对方言词的创造性运用,使古老意象获得了当代生命力。

"

一脚两省,紧要关口"

中的"

紧要"

在粤语中既有"

重要"

又有"

紧张危急"

的双重含义,精准捕捉了梅岭作为地理与文化临界点的双重属性。

诗人以身体经验"

一脚"

丈量空间,消解了行政区划的抽象性,创造出极具张力的空间诗学。

这种临界体验让人想起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雪拥蓝关马不前"

的困境,但树科笔下却是"

广府佬,客家佬,潮汕佬百姓万众嘅珠玑"

的多元共生图景。

不同族群共享"

珠玑"

之名(暗指珠玑巷,广府民系源地),在"

桑梓地"

中找到精神原乡,这种叙述打破了单一文化正统论,呈现出岭南特有的文化拼贴美学。

诗歌后半部分的问"

关口紧要唔紧要?"

以粤语特有的正反问形式,展开了对"

紧要"

概念的辩证思考。

答案指向"

丝路通途"

与"

海洋"

想象,将陆上古道与海上丝路并置,完成了从封闭关口到开放通途的观念转换。

张九龄《感遇》"

草木有本心"

的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