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古道遗韵(1 / 2)
《梅岭古道》(粤语诗)
文树科
大庾岭上梅花开
玲珑香自苦寒嚟……
一脚两省,紧要关口
古时张公,烧石泼水
悬崖峭壁,南嚟北往嘅通道
广府佬,客家佬,潮汕佬
百姓万众嘅珠玑
栖息桑梓地……
关口紧要唔紧要?
丝路通途,谂谂海洋
天涯共此时……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56粤北韶城沙湖畔
《古道遗韵》
——论《梅岭古道》的时空交响与文化叩问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梅岭古道》犹如一枚镌刻着岭南记忆的青铜古印,以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叩响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之门。
这诗突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语言边界,将粤地特有的声腔与意象熔铸于梅岭古道这一历史文化符号,构建出充满张力的艺术空间。
诗歌不仅是对地理空间的书写,更是对文化记忆的打捞,在短短数行之间,展现出时空交织的宏大叙事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一、方言入诗:语言肌理中的地域密码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音较多的语种,其九声六调的独特韵律赋予诗歌强烈的音乐性。
《梅岭古道》开篇“大庾岭上梅花开,玲珑香自苦寒嚟”
,以平声起调,“开”
与“嚟”
的押韵自然流畅,在粤语音中,“嚟”
(1ai4)与“开”
(hoi1)的韵脚形成悠长的回响,仿佛山风掠过梅林的余韵。
这种方言韵脚的运用,打破了普通话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音韵规则,为诗歌注入鲜活的地域生命力。
方言词汇的植入更成为诗歌的文化标识。
“紧要关口”
“广府佬,客家佬,潮汕佬”
等表述,将岭南族群的称谓以口语化形式呈现,瞬间拉近与本土读者的心理距离。
粤语中“紧要”
一词,既包含“重要”
之意,又暗含“紧迫”
的情感色彩,生动地描绘出梅岭古道作为交通要塞的战略地位。
这种语言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猎奇,而是对岭南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让诗歌成为方言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
正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强调的:“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树科在诗歌中对粤语的运用,正是对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
二、历史镜像:古道背后的文明脉络
梅岭古道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命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诗歌中“古时张公,烧石泼水”
一句,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唐代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的壮举。
据《新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张九龄主持开凿梅岭新路,“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
,使这条崎岖山路成为“南北咽喉”
。
诗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凝练概括,将个体的英雄事迹升华为集体的文化记忆,古道的每一块石板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丝路通途,谂谂海洋”
则将梅岭古道置于更宏大的文明视野中。
这条古道不仅是内陆交通的枢纽,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唐代之后,岭南成为中外贸易的前沿,梅岭古道上往来的商队,将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往广州港,再远销海外。
诗歌中的“天涯共此时”
化用张九龄《望月怀远》名句,在时空交错中,将古道与海洋文明相连,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诗歌越了单纯的地理书写,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