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方言的突围与诗意的重构(1 / 3)

加入书签

《方言的突围与诗意的重构》

——论树科粤语诗《天南第一峰》的在地性表达

文元诗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条若隐若现的暗流,它时而潜入主流诗歌话语的底层,时而喷薄而出形成独特的语言景观。

树科的粤语诗《天南第一峰》正是这样一次方言的突围尝试,它以广东最高峰石坑崆为载体,通过粤方言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个既地域又普世、既传统又现代的诗意空间。

这诗表面上是对岭南地理标志的歌咏,实则是对诗歌语言本体的一次深刻叩问——当普通话成为诗歌写作的霸权语言时,方言如何以其鲜活的在场性,为现代汉语诗歌注入新的生命力?

《天南第一峰》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句式和词汇确立其语言身份:"

广东最高峰大名石坑崆过咗四岳差啲华山同……"

其中"

咗"

(表示完成时态)、"

差啲"

(意为"

差点"

)、"

同"

(意为"

一样"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构成了语音上的地域标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与标准汉语不同的思维节奏和认知方式。

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曾指出:"

方言是精神的家园。

"

树科在此并非简单地进行语言转译,而是通过方言重构了诗人与世界的关系。

当"

石坑崆"

这个充满岭南特色的地名以原生态的方式进入诗歌时,它携带的不仅是地理信息,更是一整套地方性知识体系和文化记忆。

诗歌的第二段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对话:"

高又点话啫天下处最穷韩愈啊韩公绿水青山拥……"

此处"

点话啫"

(意为"

怎么说呢"

)这一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制造了语言上的陌生化效果。

而韩愈的突然介入,则构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位曾被贬至岭南的唐代文豪,在此成为岭南文化接纳中原文明的象征。

韩愈在《送区册序》中曾描述岭南"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而树科笔下的"

绿水青山拥"

则是对传统岭南书写的现代回应。

这种回应通过方言完成,恰如巴赫金所言:"

语言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实现其真正的生命。

"

粤语在此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

诗歌结尾处,树科将视野突然拉向宇宙维度:"

嘻嘻,今日嘅世界睇法最佳宇宙观……"

从"

石坑崆"

的地理高度到"

宇宙观"

的思想高度,诗人通过"

嘻嘻"

这一粤语中常见的语气词完成了举重若轻的转折。

这种由方言助词实现的语气转换,在标准汉语诗歌中往往需要复杂的修辞才能达成。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强调"

语言是存在的家"

,树科正是通过粤语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构建了一种既亲切又越的诗学空间。

当"

今日嘅"

(意为"

今天的"

)、"

睇法"

(意为"

看法"

)这些日常粤语词汇与"

宇宙观"

这样的哲学概念并置时,产生的是语言碰撞带来的诗意火花。

从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