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方言与哲思交织下的岭南奇峰(1 / 3)

加入书签

《天南第一峰》(粤语诗)

文树科

广东最高峰

大名石坑崆

过咗四岳

差啲华山同……

高又点话啫

天下处最穷

韩愈啊韩公

绿水青山拥……

嘻嘻,今日嘅世界

睇法最佳宇宙观……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55粤北韶城沙湖畔

《方言与哲思交织下的岭南奇峰》

——论《天南第一峰》的诗学突破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方言诗始终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与鲜活的语言质感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树科的粤语诗《天南第一峰》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传统诗歌美学与现代语言实验的交界处激荡起层层涟漪。

这作品以广东最高峰石坑崆为吟咏对象,将粤语方言的俚俗灵动与深邃的哲学思考熔于一炉,在山水诗的古老传统中开辟出一条充满现代意识的创作路径。

一、方言入诗:语言符号的地域突围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语音韵律、语法结构与文化记忆。

《天南第一峰》开篇即以极具粤语特色的表述“广东最高峰,大名石坑崆,过咗四岳,差啲华山同”

闯入读者视野。

“咗”

“啲”

等粤语虚词的频繁使用,不仅赋予诗歌口语化的鲜活质感,更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典雅范式。

这种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猎奇,而是诗人对主流诗歌话语体系的主动突破。

在诗歌语言展史上,方言入诗早有先例。

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巧妙化用巴楚方言,将民间情歌的质朴与文人诗歌的含蓄完美融合。

宋代柳永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

的市井俚语,亦为婉约词风注入生活气息。

然而,树科的粤语诗创作与古人有着本质区别。

古代诗人对方言的运用多为局部点缀,而《天南第一峰》则以粤语为全诗语言基底,构建起完整的地域化语言系统。

这种创作策略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显性标识,读者即便不懂粤语,也能从独特的词汇与句式中感受到强烈的岭南文化气息。

粤语的使用还带来了诗歌节奏的革新。

粤语九声六调的复杂语音系统,相较于普通话的四声,为诗歌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声调变化。

“高又点话啫,天下处最穷”

中,“啫”

字的短促入声与前文的平声字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

这种独特的语音节奏打破了传统格律诗的平仄规则,却又在自由中暗含韵律,体现了诗人对粤语语音特质的深刻把握。

二、意象重构:山水诗传统的现代解构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型,自谢灵运开创以来,形成了“情景交融”

“以景喻理”

的创作传统。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借山水之景展现禅意哲思;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以雄浑山水寄托济世情怀。

然而,《天南第一峰》并未延续这一传统的抒情模式,而是对山水意象进行了现代性的解构与重构。

诗歌中“高又点话啫,天下处最穷”

的表述,颠覆了人们对高山巍峨崇高的固有认知。

在传统山水诗中,高山往往象征着人格的高洁、精神的越,如杜甫笔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泰山,是诗人壮志豪情的外化。

而树科笔下的石坑崆,却因“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