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禅意与粤语之美的交融(1 / 2)

加入书签

《禅意与粤语之美的交融》

——论树科《南华寺》的诗学建构

文阿蛋

摘要

本诗论以树科粤语诗作《南华寺》为研究对象,从方言诗学、禅宗美学、空间叙事等维度展开分析,探讨诗人如何将粤语的地域特质与南华寺的宗教精神熔铸为独特的艺术文本。

通过对语言形态、意象系统、情感结构的解构,揭示作品在传统与现代、方言与文学之间构建的诗意空间,展现当代粤语诗歌的美学突破与文化价值。

一、方言诗学:粤语声韵中的地域美学

树科的《南华寺》以粤语方言为创作载体,打破了传统诗歌以普通话或文言为基准的语言范式。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中古音系最完整的语种之一,其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赋予诗歌独特的韵律质感。

诗中“舍园道场刹庙堂”

“庵处红男绿女林”

等句,通过粤语特有的闭音节入声字(如“刹”

“绿”

),形成短促有力的节奏,与平缓悠长的阴平、阳平声调交替,构成跌宕起伏的音乐性。

这种声韵特征与唐代格律诗中“仄起平收”

的韵律法则形成跨时空呼应,印证了粤语作为“语言活化石”

的历史积淀。

粤语词汇的运用更赋予诗歌浓郁的地域色彩。

“懵懵懂懂喺放生池啊”

“唔知放咗群萌,仲喺己己”

中的“懵懵懂懂”

“唔知”

“喺”

等口语化表达,将粤语的鲜活俚俗与寺院庄严形成奇妙张力。

这种语言策略暗合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

理论——日常方言的介入消解了宗教场所的神圣性,使诗歌在世俗与神圣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意义维度。

正如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中所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

,树科通过粤语的运用,将南华寺的地理场域转化为可感知的语言符号。

二、禅意空间:意象系统的宗教隐喻

《南华寺》的意象群构建了多层次的禅意空间。

节“大雄宝殿,六祖吟吟”

直接点明禅宗祖庭的核心意象,六祖慧能作为中国禅宗的标志性人物,其“顿悟成佛”

的思想贯穿全诗。

“菩提叶渡,几多千万感悟嘅岸人”

化用佛教“一叶一菩提”

的哲思,将飘落的菩提叶喻为渡化众生的舟楫,暗含《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空性智慧。

自然意象与宗教意象的交织构成诗歌的深层结构。

“钟楼鸣,鼓楼响”

的钟鼓之声,既是现实场景的摹写,又暗合《百丈清规》中“晨钟暮鼓”

的修行仪轨,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心性的警醒。

“水松古木高森森”

“九龙泉山呼啸啸”

的自然景观,则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山水即禅境”

的美学传统。

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禅意,在诗中转化为“懵懵懂懂喺放生池啊”

的现代困惑,形成古今禅思的对话。

放生池意象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

“唔知放咗群萌,仲喺己己”

以反问句式解构放生行为的表层意义,引对“放生”

本质的哲学追问。

这种对佛教仪式的反思,与王维《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的澄明境界形成对照,展现出当代诗歌对宗教精神的再诠释。

三、叙事策略:时空交错中的存在之思

诗歌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在空间与时间的交错中展开哲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