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岩层声音与记忆的三重奏(1 / 3)
《岩层、音声与记忆的三重奏》
——《丹霞三重奏》中的地质诗学与方言本体论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系统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种既植根于地域文化又越地域限制的诗学表达。
《丹霞三重奏》作为树科《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中的代表作,以丹霞地貌为物质载体,通过"
光影"
、"
韶音"
与"
山歌"
三个意象层面的交织,完成了一次对时间、历史与存在本质的诗性叩问。
这诗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方言诗学的开拓,更在于它将地质学意义上的岩层构造转化为诗歌的结构美学,使物质性的地貌景观升华为精神性的文化符号。
一、地质诗学:岩层作为时间文本的可视化修辞
"
睇赤岩光影层层叠叠见到海洋嘅琴日足迹……"
开篇两句即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丹霞地貌最为标志性的赤色岩层。
诗人使用的"
睇"
而非"
看"
,这一粤语特有动词的选择,暗示了观察行为中蕴含的深度凝视与地域性感知方式。
"
层层叠叠"
的复沓修辞不仅模仿了沉积岩的物理形态,更在语音层面通过叠词创造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韵律。
地质学上,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是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内陆盆地沉积的产物,每一层岩石都是地质年代的"
书页"
,记录着远古海洋退却、陆地抬升的漫长过程。
诗人将这种地质记忆称为"
海洋嘅琴日足迹"
,"
琴日"
(昨日)这一时间指称被赋予海洋,使自然现象人格化,而"
足迹"
的意象则将不可见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可视的空间痕迹。
这种将地质时间转化为诗意时间的处理方式,与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提出的"
物质想象力"
理论形成呼应。
巴什拉认为,诗人通过对物质元素的沉思,能够唤醒潜藏在物质深处的记忆与梦想。
在《丹霞三重奏》中,赤色岩层成为"
物质想象力"
的载体,它的层理结构被诗人解读为"
海洋日记"
的视觉隐喻,每一层沉积都是一段被固化的时间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择"
光影"
而非单纯的"
岩石"
作为观察对象,暗示了自然景观在时间维度中的变幻不定——岩石恒久,而光影流转,二者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地质诗学的基础张力。
二、音声考古:从韶乐到天籁的声音谱系
第二段"
望韶石沐千万年嘅风霜闻韶音韶乐韶华天籁……"
将诗歌的感知维度从视觉转向听觉。
"
韶石"
作为丹霞山的具体景观,相传是舜帝南巡时奏韶乐之处,因而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媒介。
"
千万年嘅风霜"
将地质时间与人文时间并置,使岩石成为经受时间洗礼的文化见证者。
诗人通过"
闻"
这一感官动词,引导读者进入声音的考古层面——"
韶音韶乐韶华天籁"
四个音近词的有序排列,构成了一条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永恒的声音谱系。
"
韶音"
指舜《韶》乐的具体声响,"
韶乐"
扩展为古代礼乐文化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