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岩层声音与记忆的三重奏(2 / 3)
象征,"
韶华"
则转向时间意象(美好年华),最后"
天籁"
升华为越人文的自然之声。
这四个阶梯式意象的递进,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宇宙本体的诗意跃升。
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希腊神庙的分析: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将大地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呈现出来。
"
韶石"
在此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集结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的艺术装置,它使消逝的韶乐在诗歌语言中重新回荡。
粤语在表现这一声音谱系时展现出独特优势。
"
韶音"
(siu4ja1)、"
韶乐"
(siu4ngok6)、"
韶华"
(siu491aa4)、"
天籁"
(t11aai6)在粤语音中形成头韵与腹韵的交错,尤其是三个"
韶"
字的重复出现,模仿了音乐中的主题再现手法。
这种音韵效果在普通话中难以完全复现,显示出方言诗歌在声音质感上的不可替代性。
诗人通过对粤语音韵潜能的挖掘,使诗歌本身成为当代的"
韶乐"
演奏,实现了"
诗"
与"
乐"
的古老盟约。
三、山歌人类学:民间记忆的口传诗学
第三段"
长老山歌任逍遥史嚟喺度,几多歌谣……"
将视角转向丹霞地区的人文景观。
"
长老"
既可指丹霞山中的长老峰,也可理解为传唱山歌的村寨长者,这种双关运用体现了粤语诗歌的多义魅力。
"
任逍遥"
三字既描摹山歌的自由韵律,也暗示歌者脱时空的精神状态。
尤为重要的是"
史嚟喺度"
这一粤语表达——字面意为"
历史一直在这里"
,其语法结构将"
历史"
主语化,使之成为持续在场的主动力量。
这种表达在标准汉语中显得陌生化,却正凸显了方言诗歌对主流话语的补充与修正。
山歌作为口头传统,与岩层的地质记忆形成有趣的对照:前者是流动的声音传承,后者是固化的物质记录;前者依赖人体的生物记忆,后者依托岩石的物质记忆。
诗人通过"
几多歌谣"
的感叹,暗示了那些未被文字记载、已随风消散的民间声音。
这种对声音易逝性的敏感,与德国文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在《回忆空间》中提出的"
存储记忆"
与"
功能记忆"
之分形成对话——山歌属于需要不断激活才能存续的"
功能记忆"
,而岩层则是无需人为干预的"
存储记忆"
。
《丹霞三重奏》的深刻之处在于,它通过诗歌文本将口头山歌转化为文字记忆,完成了从"
功能记忆"
向"
存储记忆"
的媒介转换。
四、方言本体论:粤语作为诗性思维的语法
从语言哲学角度审视,《丹霞三重奏》的粤语表达不仅涉及方言特色词的运用(如"
嘅"
、"
喺度"
等),更深刻地影响着诗歌的思维结构和存在感知。
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征(如"
史嚟喺度"
的语序)和音韵系统,为诗人提供了不同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