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镜像与心象的辩证(2 / 7)
画面的描述中,形成了跨领域的意象嫁接,既贴合生活经验,又产生了新奇的审美效果。
这种处理方式,与南宋诗人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以日常行旅经验喻人生境遇的手法一脉相承,都是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掘诗意,让诗歌既有“烟火气”
,又有“书卷味”
。
从音韵节奏来看,粤语的九声六调为诗歌赋予了独特的音乐性。
“冚唪唪嘅镜像冚唪唪嘅品相”
中,“镜”
(gg3)与“品”
(ban2)在粤语中虽非严格的押韵,但“冚唪唪”
(ha6bung1bung1)的叠音词结构,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
“象唔喺象象喺像喺相”
则通过“象”
(oeng6)、“像”
(oeng6)、“相”
(eng3)的音近与声调变化,构建出音韵上的递进与转折,既呼应了诗意中对“象”
的辩证思考,又让诗歌在听觉层面充满变化。
这种音韵的设计,暗合了中国古典诗论中“声律与意律相协”
的追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强调诗歌的音韵应与情感、意义相契合。
《相由心生》中粤语音韵的运用,正是让声律成为诗意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形式技巧。
此外,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与语法结构,也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厚度。
如“喺”
(hei6)作为判断词,相当于古汉语中的“是”
,其用法可追溯至先秦文献,《论语?学而》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曰”
后判断句式,与粤语中“象喺像喺相”
的结构有着微妙的传承关系。
这种语言的“古意”
与诗歌中对“表象”
与“本质”
的哲学思考相呼应,让作品在当代语境中依然能唤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形成古今对话的审美空间。
二、意象系统的建构:从“镜像”
到“心象”
的逻辑演进
《相由心生》的意象系统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演进脉络,从“冚唪唪嘅镜像”
的外在表象,到“象唔喺象象喺像喺相”
的辩证思考,再到“采编,射波长信息,电模电样”
的现代媒介反思,最终落脚于“哭笑,嘟喺心心”
的心象回归,形成了一个从“外”
到“内”
、从“象”
到“心”
的完整意象链条。
这一链条的建构,既遵循了认知的逻辑顺序,又充满了诗性的跳跃与转折,展现出诗人高的意象驾驭能力。
“镜像”
是诗歌意象系统的,也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之一。
在西方哲学与文艺理论中,“镜像”
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拉康的“镜像阶段”
理论认为,主体通过镜像认识自我,镜像既是自我的投射,又是与自我分离的他者。
在《相由心生》中,“冚唪唪嘅镜像”
先指向的是物理层面的镜子影像,但诗人并未停留在这一表层意义,而是通过“冚唪唪”
的“全部性”
暗示,镜像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表象世界。
这种对镜像的理解,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镜花水月”
意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镜花水月”
喻诗之妙境,认为诗歌应如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