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镜像与心象的辩证(3 / 7)
中花、水中月,“言有尽而意无穷”
。
树科笔下的“镜像”
,正是在“活色生香,万般喺象”
的描述中,呈现出如“镜花水月”
般的虚幻与丰富,为后续的辩证思考埋下伏笔。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提出“象唔喺象象喺像喺相”
的命题,将意象系统从“镜像”
推进到“象”
的本质探讨。
“象”
“像”
“相”
三字在粤语中读音相近,意义却各有侧重:“象”
既指具体的物象,也指抽象的象征;“像”
更强调相似、模拟的意味;“相”
则可指相貌、形象,也可指佛教中的“相状”
。
诗人通过三字的反复与辨析,打破了“象”
的单一性,揭示出表象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这种对“象”
的辩证思考,可追溯至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辨”
与“得意忘象”
思想。
《周易?系辞上》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
,认为“象”
是表达“意”
的工具;王弼则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强调越“象”
的束缚以把握本质。
树科的“象唔喺象象喺像喺相”
,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当代回应:“象”
并非其本身,而是“像”
与“相”
的集合,是多种可能性的叠加,只有越对“象”
的表面认知,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
诗歌的第三节,意象系统进一步拓展到现代媒介领域,“采编,射波长信息,电模电样”
将“象”
的载体从传统的镜像扩展到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
在当代社会,媒介已成为构建表象世界的重要力量,电视画面、网络信息等通过“采编”
“射波长”
等技术手段,以“电模电样”
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象”
的世界。
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并非简单的客观记录,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反思:这些经过“采编”
的信息,是否还是事物的本真?“电模电样”
的表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真实?这种反思,与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的理论不谋而合。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影响远大于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媒介塑造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树科通过“采编”
“射波长”
等意象,揭示出现代媒介对“象”
的重构作用,让读者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象”
,早已经过媒介的过滤与重塑,距离本真越来越远。
最终,诗歌的意象系统回归到“心”
的层面,“话嚟,嘟喺精物哭笑,嘟喺心心”
。
“精物”
在粤语中可理解为“精妙之物”
,也可引申为经过提炼的精华;“心心”
则是“心”
的叠用,强调内心的本真状态。
诗人在这里提出,无论是经过媒介传播的“话”
(信息),还是人们的“哭笑”
(情感),其本质都是“精物”
,都源于“心心”
。
这一结论,既是对前文“象”
的辩证思考的总结,也呼应了诗歌标题“相由心生”
的核心思想。
“相由心生”
源自佛教经典,《无常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