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步道即诗道(1 / 2)
《步道即诗道》
——论《喺诗歌步道起飞》的时空交响
文文言
在岭南的晨雾中,树科笔下的诗歌步道犹如一条银蛇,蜿蜒穿梭于时空的经纬之间。
这题为《喺诗歌步道起飞》的粤语诗作,以张九龄"
天涯共此时"
的千古绝唱为引,在望江亭的飞檐下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歌对话。
诗人以步道为舟,以诗行为楫,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界处,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诗学宇宙。
一、时空经纬的编织术
诗歌开篇即以"
噈似听到张宰语"
的拟声词"
噈"
字,瞬间将读者拉入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之中。
这个充满口语化色彩的虚词,恰似晨钟暮鼓,在虚实相生间敲响了时空交错的序曲。
张九龄的"
天涯共此时"
不再是历史尘埃中的绝响,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声波,在诗歌步道的石板路上回旋。
这种今古对话的笔法,让人想起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
时间现在和时间过去也许都存在于时间未来"
的哲思,树科以粤语为媒介,完成了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译。
"
诗国天地何其广纵横经纬几万年"
的宏大叙事,并非简单的空间铺陈。
诗人巧妙运用"
经纬"
的双重意象:既指地理上的纵横坐标,又暗合诗歌展的时间脉络。
这种时空并置的写作策略,在但丁《神曲》的地狱-炼狱-天堂三维结构中可见端倪,而树科将其转化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诗歌地理学。
望江亭作为空间坐标,与"
风流往"
的时间长河形成张力,使诗歌步道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
二、步道美学的诗学建构
"
诗歌步道嚟翩跹"
中的"
嚟"
字,是粤语动词特有的进行时态标记,它赋予静态的步道以舞蹈般的动态美感。
这种将道路转化为诗歌载体的创作理念,与法国情境主义国际倡导的"
漂移"
(dérive)理论形成奇妙共振。
在树科的笔下,步道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承载着诗歌精神的象征系统。
每块石板都镌刻着诗行,每级台阶都通向诗意的可能。
诗人对"
阅风流往"
的"
阅"
字运用,堪称神来之笔。
这个兼具阅读与检阅双重含义的动词,将望江亭转化为诗歌的了望塔。
在这里,历史的风流人物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作为流动的诗学元素,在步道上方盘旋。
这种写作手法让人想起本雅明"
辩证意象"
的概念,树科通过空间叙事,将零散的诗歌记忆重构为具有革命潜力的星丛。
三、方言书写的现代性突围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场中,树科选择以粤语为创作媒介,本身即是一种诗学宣言。
"
噈似听到"
的口语化表达,打破了书面语的庄严性,使古典诗词的引用显得亲切自然。
这种语言策略,与胡适白话诗运动的精神遥相呼应,却又在方言保护的维度上更进一步。
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所言,语言差异是抵抗同一化暴力的最后堡垒,树科通过粤语书写,在普通话霸权中开辟出诗歌的飞地。
"
诗歌步道起飞"
的意象,暗含着方言诗歌的突围姿态。
当标准语诗歌在同质化轨道上滑行时,粤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