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和光同尘的时空诗学与存在之思(1 / 2)
《<和光同尘>的时空诗学与存在之思》
——树科粤语诗的哲学维度与语言实验
文文言
一、引言:在语言的褶皱里打捞永恒
树科《和光同尘》以粤语为舟,载着存在之思驶入现代诗的深水区。
这看似循环往复的短章,实则构建了一个多重镜像的哲学迷宫:自然意象的流转、人称代词的错位、空间方位的颠倒,共同编织成一张关于存在与虚无、个体与群体、瞬间与永恒的思辨之网。
诗人通过解构粤语方言的语法逻辑,将道家"
和光同尘"
的智慧转化为现代性的生存寓言,在语言的褶皱里打捞着被时光冲刷的存在真相。
二、自然意象的哲学转译
节"
日照江山,月影水流"
以太极般的意象对仗,确立了全诗的时空坐标。
日光与月影、江山与水流构成阴阳两极,既呼应《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宇宙观,又暗合老子"
万物负阴而抱阳"
的辩证思维。
诗人将自然现象提升为存在本体论的隐喻:日照的永恒性(江山永固)与月影的流动性(水流不居)形成张力,恰似海德格尔所说"
此在"
(dase)在时间性中的绽出与沉沦。
"
岸唔会嚟,嘟唔会走"
中的"
岸"
与"
嘟"
(粤语"
水"
的拟声词)构成存在论的二元。
岸作为陆地的边界,象征着存在的确定性;嘟作为水的流动形态,隐喻着存在的虚无性。
这种对立与《庄子·秋水》中"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的论述形成互文,但诗人更进一步:岸的"
唔会嚟"
(不会来)与嘟的"
唔会走"
(不会走),消解了传统哲学中动静对立的绝对性,指向存在本质的不可言说性。
三、人称代词的迷宫建构
诗歌通过人称代词的错位重组,构建了一个巴赫金式的复调世界。
"
我哋嘅嚟,我哋嘅走喺佢哋嚟,喺你哋走"
中,第一人称复数"
我哋"
(我们)与第三人称复数"
佢哋"
(他们)、第二人称复数"
你哋"
(你们)形成镜像投射。
这种人称的混乱不是语法错误,而是对拉康"
三界说"
的诗意演绎:想象界(我)、象征界(你)、实在界(他)的界限在此崩塌,暴露出主体性的虚构本质。
"
佢哋你哋,我嚟我走"
将人称游戏推向高潮。
当"
他们"
与"
你们"
被并置时,福柯"
异托邦"
理论中的他者空间得以显现。
而"
我嘅嚟去,你哋左右"
则将存在选择权交还给主体:在群体规训(左右)与个体自由(嚟去)之间,诗人选择用粤语特有的语气词"
啫"
(罢了)消解选择的重量,这种语言策略恰似维特根斯坦"
凡不可说的,必保持沉默"
的东方变奏。
四、空间诗学的多维展开
"
岸喺前后,嘟喺上下"
打破了线性时空的桎梏。
岸的"
前后"
指向历史与未来的双重维度,嘟的"
上下"
则暗示着垂直维度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