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语言的岸与光的辩证法(3 / 3)
为明显,其中的人际关系复杂性是前现代社会难以想象的。
在语言哲学层面,《和光同尘》展示了方言如何能够表达精微的哲学思考。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指出:"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
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和语法,拓展了我们对存在认知的可能性。
比如"
喺"
字同时包含"
是"
与"
在"
的意义,这种语义重合在普通话中需要通过不同词汇表达,而在粤语中则天然具备存在判断与空间定位的双重功能。
这使得粤语诗歌在处理存在主题时具有独特优势。
《和光同尘》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辩证的存在智慧。
诗中"
岸"
与"
嘟"
、"
嚟"
与"
走"
、"
佢哋"
与"
我哋"
等对立要素,最终在"
手脚心"
这一意象中得到统一。
这暗示着存在的真谛不在于选择某一极端,而在于在动态关系中保持平衡。
这种智慧既来自东方传统的"
中庸"
思想,也呼应了西方辩证法中的"
扬弃"
(aufhebung)概念。
树科以粤语诗歌的形式,实现了东西方哲学思考的美妙融合。
回到诗歌标题"
和光同尘"
,我们终于理解树科的深刻用意:在当代社会的流动性中,个体既需要保持自我的"
光"
(独特性),又需要与"
尘"
(社会整体)保持和谐。
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像诗中的"
嚟走"
一样处于永恒的动态中。
《和光同尘》以其精妙的语言构造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我们时代的存在困境提供了一幅生动的拓扑图谱。
在这幅图谱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却又永远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这正是树科通过粤语诗歌向我们揭示的存在真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