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意象的复魅(2 / 3)

加入书签

今语言达成了保罗·德曼意义上的"

不可译性"

中的完美对应。

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看,这诗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诗。

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指出,文化通过符号系统的选择性记忆构建身份认同。

树科精心选择的意象链构成了一个文化记忆的谱系:从创世神话(伏羲女娲)、哲学符号(八卦阴阳)、国家图腾(龙)到诗歌传统(《诗经》典故)、文人代表(屈原杜甫)直至现代(爷爷),这种排列既遵循历史时序,又打破了线性史观的束缚。

通过粤语中亲切的口语化表达,与"

伏羲女娲"

并列为"

叻人"

,体现了诗人平等看待一切文化创造者的历史观。

这种处理与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论述的中国诗人"

以复古为革新"

的传统一脉相承。

在生态诗学的层面,《诗国意象》呈现出令人惊异的整体性视野。

"

微生"

到"

龙图腾"

的意象光谱,构成了一个从微生物到神灵的完整生态链。

这与洛夫洛克的"

盖亚假说"

不谋而合——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

诗中"

丛林,洞穴,雀巢"

的并置,既是对人类原始栖息地的回忆,也是对现代文明破坏生态的隐性批判。

莫顿在《生态的思维》中提出的"

网状思维"

(sh)在此得到诗性呈现:所有生命形式都在诗的网络中相互关联。

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拟声叠词(如"

烁烁"

)营造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感,这种语言策略比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更接近印第安原住民的生态世界观。

就诗学本体论而言,这诗本身就是对"

什么是诗"

这一问题的终极回答。

海德格尔认为诗是对存在的第一次命名,而树科将这种命名权交还给了一系列看似普通的意象。

"

对翼诗语"

这个生造词尤其值得玩味:它既指诗歌语言如同翅膀般轻盈飞翔,又暗示真正的诗应该像对称的羽翼一样达到平衡与和谐。

阿甘本在《诗歌的终结》中担忧现代诗歌可能沦为纯粹的技术操作,而树科的诗则给出了解决方案——回归到意象的原初力量。

诗中那些省略号如同诗意的呼吸间隙,邀请读者参与意象的编织过程,这种开放性符合伊瑟尔的"

读者反应理论"

,使文本成为永远未完成的召唤结构。

从政治诗学的角度解读,《诗国意象》隐含着一套完整的文化政治宣言。

将"

爷爷"

与屈原、杜甫并列,看似突兀实则深思熟虑。

詹明信在《政治无意识》中指出,所有文本最终都是政治性的。

树科通过这种并置,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暗示中国的诗歌传统从未断裂,而是在不断重构中延续。

诗中"

八卦阴阳龙图腾"

等符号的选择,明显是对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

的诗意回应——中华文明的特质正在于其符号系统的连续性与包容性。

这种文化自信的表达,与萨义德"

对位阅读"

中倡导的尊重各种文化独特性的主张遥相呼应。

在方言诗学的探索上,树科开辟了一条越普通话中心主义的路径。

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千高原》中提出的"

少数文学"

概念在此得到完美诠释:粤语作为汉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