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意象的复魅(1 / 3)
《意象的复魅》
——论《诗国意象》中的神话思维与诗性救赎
文元诗
在当代诗歌日益陷入语言游戏的窠臼时,树科的《诗国意象》以粤语为媒介,完成了一次惊人的"
意象复魅"
工程。
这短诗如同一座微型的诗学金字塔,在"
微生,浮游,脚鱼"
的底层生物意象与"
伏羲女娲"
、"
屈原杜甫"
的上层文化符号之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性宇宙。
诗中那些看似跳跃的意象组合,实则是诗人对汉语诗性本源的回归,是对被现代性祛魅后的世界重新施以诗性点化的尝试。
神话思维的复归是这诗最显着的特征。
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指出,原始人通过"
互渗律"
将看似无关的事物神秘关联。
树科的诗学实践恰恰复活了这种思维模式:"
微生"
与"
伏羲女娲"
、"
脚鱼"
与"
龙图腾"
之间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其音韵本身就承载着神话思维的密码,"
叻人"
(聪明人)这样的方言词汇,将上古神话人物拉回到当代语境,使伏羲女娲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活跃在粤语日常中的"
叻人"
。
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起艾略特在《荒原》中对神话的现代重构,但树科走得更远——他不仅使用神话,而且让神话以方言的肉身重新降世。
诗中意象的拓扑结构呈现出本雅明所说的"
星座化"
特征。
"
丛林,洞穴,雀巢"
不仅是自然物象的罗列,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隐喻性浓缩。
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强调,真正的艺术形式应当是通过"
非同一性"
达到的"
异质性的统一"
。
树科的意象组织正符合这一美学理想:"
手脚分工"
指向劳动创造人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而"
对翼诗语"
则升华到精神创造的层面,两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诗意的源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灵犀烁烁……"
中的省略号,这个标点符号成为意象拓扑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它既是中断又是连接,使前文的具象意象与后文的文化符号产生了李商隐"
心有灵犀一点通"
式的神秘共振。
在语言考古学的维度上,树科通过粤语实现了对汉语诗性的深度挖掘。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能指与任意的所指的结合,但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音韵系统却打破了这种任意性。
"
八卦阴阳龙图腾"
中的"
卦"
(粤语读g91aa3)、"
阳"
(joeng4)、"
龙"
(1ung4)等字在粤语音中形成的内韵,与这些符号在中国文化中的神圣地位形成了音义互渗的效果。
这种语言现象印证了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之家"
的论断——粤语在此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存续着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精神家园。
诗中"
莺歌燕舞,在河之洲"
化用《诗经》却又自然融入粤语语境,创造出如同本雅明所说的"
纯语言"
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翻译的隔阂被消除,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