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经济文化融合方略(1 / 2)

加入书签

养心殿的彻夜密议之后,韦小葆并未立即在朝会上抛出自己的主张。

他知道,如此打破常规的方略,若无充分铺垫和精心包装,只会被视为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

他需要时间沉淀思路,更需要一份能清晰阐述其理念、并具备相当操作细节的正式奏章。

接下来的几日,韦小葆闭门谢客,将自己关在书房。

他铺开宣纸,手持兼毫,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

脑海中,前世所知的那些关于地缘政治、经济一体化、文化认同、心理战等零散知识,与当下台湾的具体情势、大清的国力现状以及这个时代的认知局限,不断碰撞、融合。

他要做的,是提炼出一套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康熙能够接受,同时又尽可能接近现代统合策略的“三管齐下”

方略。

数日后,一份题为《陈台湾善后并永久安辑方略事》的万言奏折,被郑重地呈递到了通政使司,最终摆在了康熙的御案上。

这份奏折,立刻在早已因台湾问题而暗流涌动的朝堂上,引了比之前技术总局争议更为剧烈的震动。

奏折的开篇,韦小葆并未直接提出具体策略,而是先深刻剖析了台湾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指出,台湾孤悬海外,郑氏经营数代,水师尚存实力,兼有海峡天险,单纯武力征服,代价巨大,且“恐伤及岛上无辜黎庶,有违皇上好生之德”

;而若仅靠招抚,则“彼必恃险要价,或阳奉阴违,难以根除后患,恐遗子孙之忧”

他明确提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达到“疆土归一,政令通达,民心悦服”

三大目标。

接着,他笔锋一转,正式提出了那惊世骇俗的“三管齐下”

之策:

其一,经济开放,利导融合。

韦小葆认为,郑氏集团之所以能顽抗,经济封锁虽是原因之一,但也使其内部更加封闭,民众生计困苦,反而容易为上层裹挟。

他主张,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有限度、有管理地开放对台通商。

选择福建厦门、泉州等港口,设立“特许商埠”

,允许经过审核的大陆商船,运送台湾急需的粮食、布匹、铁器、药材等民用物资入台,同时收购台湾的蔗糖、鹿皮、硫磺等土产。

“此非资敌,实为釜底抽薪之策。”

他在奏折中详细阐述其用意,“一则可缓解岛上民生困苦,使普通百姓得沐皇恩,渐消敌意;二则可利用经济纽带,使台湾经济逐步与大陆融为一体,使其认识到脱离大陆则生计难以为继;三则可借此渠道,派遣精干人员以商贾身份潜入,搜集情报,接触岛上不满郑氏统治的士绅百姓,暗中运作,分化瓦解其统治基础。

通商之利,朝廷可课以关税,充盈国库,实为一举数得。”

其二,文化认同,宣扬王道。

韦小葆尖锐地指出,多年隔绝,使得岛上年轻一代对大陆缺乏认同,容易被“明郑正统”

等说辞蛊惑。

他建议,利用通商、渔民往来、乃至秘密渠道,大规模向台湾输送大陆的书籍、历法、戏曲唱本、医药方剂。

内容不仅限于儒家经典,更应包括介绍大陆风土人情、物产丰饶、皇帝勤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的通俗读物。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他写道,“需让台湾军民知晓,天朝并非洪水猛兽,乃是礼仪之邦,皇上乃天下共主,仁德布于四海。

使其心向往之,则郑氏割据之根基自溃。

可暗中资助岛上心向朝廷的士人办学讲学,传播声教。

待时机成熟,甚至可准许台湾士子参加福建科举,给予出身,使其精英有晋身之阶,自然归心。”

其三,军事威慑,以战促和。

韦小葆并未忽视武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