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水利工程 黄河模型(2 / 2)

加入书签

p>

奔涌而出,沿着塑造好的河道奔腾向下,绕过“山峦”

,漫过“滩涂”

时,康熙也不禁为之动容。

他虽不通具体技术,但这种直观、全局的展现方式,让他对黄河水势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概念。

“爱卿此法,确能直观河势!”

康熙赞道。

随后,韦小葆开始了真正的实验。

他让人在模型中游一段“宽浅河道”

处,模拟泥沙淤积,然后提出问题:“若在此处,仿效前人‘束水攻沙’之策,修筑缕堤,收窄河道,会如何?”

老河工根据经验判断:“水流加,或可冲刷河床。”

但模型实验显示,在特定地形和来水来沙条件下,盲目束水可能导致下游某些河段因流骤变而产生新的淤积,甚至对堤防基础造成冲刷破坏。

韦小葆又提出另一种方案:“若不在主河道强行束水,而是在上游合适位置,修建减水坝,在洪水期分流部分水沙至预设的滞洪区或引河呢?”

他们在模型上模拟了这一方案。

当“洪水”

来临时,开启“减水坝”

,部分浑水涌入“引河”

,有效降低了主河道的洪峰水位和泥沙负荷。

虽然引河本身会淤积,但这是可预测和可控的,可以通过定期疏浚来解决,代价远小于主河道决口。

“此乃‘分疏杀势,以清释浑’之策!”

韦小葆结合模型现象,向康熙解释道,“治黄河,不仅要治水,更要治沙。

需上中下游、左右岸统筹考虑,蓄泄兼筹,标本兼治。

单纯的堵或疏,都非万全之策。

需依据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堤防、水库、引河、放淤等多种手段,形成一个系统工程。”

他指着模型,阐述了一套结合了“束水攻沙”

、“蓄清刷黄”

、“分洪滞沙”

等理念的综合性治理蓝图。

这套思路,越了当时主流治河官员的认知范畴,其系统性和前瞻性,让随行的几位工部官员都陷入了沉思。

康熙看着那在模型中按照人的意志或奔腾或驯服的“黄河”

,再听着韦小葆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分析,眼中异彩连连。

他看到了解决这个困扰帝国多年难题的新希望。

黄河模型的成功,不仅为技术总局赢得了皇帝的进一步信任,更重要的是,它树立了一种全新的问题解决范式:基于实证的、系统化的、可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

这种方法,正悄然渗透进这个古老帝国的治理肌理之中。

韦小葆的“帝国”

里,理性的基石,又加固了一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