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水利工程 黄河模型(1 / 2)

加入书签

就在农学署于皇庄试验田悄然掀起育种革命的同时,技术总局衙署内,另一项同样关乎国本、甚至更为紧迫的宏大工程,也在韦小葆的亲自督导下,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便是水利署的核心任务——治理黄河。

黄河,这条哺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喜怒无常、屡屡泛滥的“害河”

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下游数百万百姓的身家性命和漕运的畅通,历来是衡量王朝是否得天命、施仁政的重要标尺。

康熙对此极为重视,年年投入巨资,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堵口、疏浚,往往治标不治本。

韦小葆深知,传统的治河方法依赖于官员的个人经验和地方禀报,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全局规划。

他决定引入一种全新的工具——物理模型,将整个黄河下游河道“搬”

到技术总局,进行模拟实验。

水利署征用了一间最为宽敞的库房,地面经过特殊加固和防水处理。

韦小葆召集了初步到任的几位精通算学、地理的吏员,以及几位有着丰富经验的退休老河工。

他摊开自己绘制的、尽可能精确的黄河下游及主要支流、湖泊地图,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构想:

“我们要在这里,按比例缩小,用木框、沙土、陶泥,重塑一条‘小黄河’。”

“大人……这,这有何用处?”

一位老河工看着那巨大的空白场地,满脸困惑,“河工之事,在于实地勘察,在于民夫力役,在这屋里弄些沙土,岂能当真?”

韦小葆耐心解释:“老丈,实地勘察固然重要,但黄河千里,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每一处河势变化,更无法预知某种治河方案施行后,会对上下游、左右岸产生何种连锁反应。

而这座模型,便是我们的‘预演战场’。”

他详细阐述其原理:“我们按比例塑造出河床地形,模拟出不同的水流度、泥沙含量。

然后,我们可以在这模型上,试验各种治河策略——比如,在不同河段修筑不同形状的堤坝、挑水坝,开挖引河、减水坝,观察水流如何变化,泥沙在何处淤积,何处会被冲刷。

甚至可以模拟暴雨洪水,看我们的工程能否经受住考验。”

“这……这不就成了未卜先知?”

一名算学生员惊讶道。

“并非未卜先知,而是格物致知。”

韦小葆纠正道,“通过反复实验,寻找规律,验证想法,避免在真实的黄河上浪费民力财力,甚至酿成大祸。”

这个想法太过新奇,众人将信将疑。

但在韦小葆的坚持和详细的技术指导下,工程还是启动了。

他们根据档案和地方呈报的数据,确定比例尺,用木框界定河道范围,用精选的细沙、黏土精心塑造出河床的起伏、滩涂的形态,甚至用染色的陶泥标示出主要的险工段和城镇。

韦小葆还亲自设计了一套简易的供水循环系统,利用水车从院中水井提水至高处水箱,通过阀门控制流量,模拟黄河在不同季节的径流量。

为了模拟泥沙,他让人研磨极细的红色陶土粉末,掺入水流。

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黄河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再认识。

老河工们指着模型上的某处,能讲出当年哪里曾决口,哪里曾有险情;算学生员们则忙着计算比例、高程,学习使用韦小葆带来的简易水准仪和量尺。

半个月后,一个长约十丈,宽约三丈,细节丰富、栩栩如生的黄河下游沙盘模型,赫然呈现在众人面前。

那蜿蜒的“河道”

,起伏的“地形”

,甚至主要的堤防、城镇标记,都清晰可见。

次放水测试那天,韦小葆特意请来了康熙微服前来观看。

当清澈(暂时未加沙)的水流从“上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