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人才的汇聚与阻力(1 / 2)
黄河模型的成功演示,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迅扩散开来。
康熙皇帝对技术总局的公开赞许,以及韦小葆那套“格物致知、实证为先”
的新奇理念,加上招募榜文中“不问出身、量才录用、不吝爵赏”
的诱人承诺,共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开始将散落于帝国各处的“异类”
人才,向着京郊那座日渐成形的技术总局汇聚。
先到来的,是那些身怀绝技却地位卑微的工匠。
有来自苏州的织机巧匠,能闭着眼听出梭机哪处零件有毫厘之差;有景德镇的窑工后人,对火候釉色的掌控已臻化境,却苦于无法入仕;有山西的铁矿把式,仅凭目测便能大致判断矿石品位;还有擅长制作精密水车、钟漏的能工,他们的手艺在追求“大道”
的士大夫眼中不过是“奇技淫巧”
,如今却在这里看到了被尊重的可能。
韦小葆亲自面试,不看衣冠,只问技艺原理与实际操作,合格者当即录用,授予“匠师”
、“匠士”
等内部技术职称,享受远从前的俸禄,甚至允许其将家眷接至总局附近的安置房。
紧接着,是一些在科举正途上屡试不第,却精通算学、地理、天文的下层文人。
他们饱读诗书,却因不善八股而困顿场屋,胸中所学无处施展。
技术总局的出现,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一位来自浙江的老秀才,拿着自己耗费心血绘制的《两浙海塘水利图说》毛遂自荐;一位河间府的落魄生员,带着自编的《算学指归》前来应试。
韦小葆对他们考核的重点不在经义文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计算土方,如何测量地形,如何分析数据。
这些人被录用后,大多分配至水利署、工学署担任书办、计算员,或进入格致基础署整理知识,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甚至还有一些嗅觉灵敏的地方小吏、退役的营伍匠户,乃至个别因擅长医术而被招揽的走方郎中,也纷纷前来碰运气。
技术总局的大门,似乎真的向一切有“实学”
之人敞开。
衙署内,终日可见穿着各异、口音不同的人们聚在一起,操着尺规、算盘,或对着图纸模型激烈讨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传统衙门截然不同的、务实而活跃的气息。
然而,这股新生的力量,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旧有秩序的神经。
技术总局的崛起,以及其所代表的“重实学、轻经义”
的倾向,很快引来了保守文官集团的侧目与抵制。
最初的非议生在私下的场合。
一些清流言官、翰林学士在诗酒唱和之时,不免对韦小葆和技术总局冷嘲热讽。
“哼,聚敛工匠胥吏于一处,行那锱铢必较之事,与市井何异?岂不闻‘君子不器’乎?”
“那韦小葆,不过一幸进弄臣,仗着些许鬼蜮伎俩蛊惑圣心!
如今更是变本加厉,欲以‘工巧’乱‘道统’,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什么技术总局?分明是藏污纳垢之所!
那些匠户胥吏,如今也敢穿着官服(指总局内部统一的制服)招摇过市,简直有辱斯文,败坏官箴!”
随着技术总局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特别是黄河模型得到康熙肯定后,这种抵制开始从口头非议转向实际行动。
这一日朝会,便有御史出班,手持笏板,一本正经地参奏:“臣启陛下!
臣闻技术总局近来招揽人员,鱼龙混杂,多有来历不明、品行不端者。
更有人言,其所行‘实验’,多有悖于圣人伦常,譬如那农学署,竟行‘移花接木’之术,紊乱作物本性,此非顺天应时之道,恐干天和!
请陛下明察,严加管束,以免滋生事端,蛊惑民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