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杠杆的咏叹调(1 / 2)
后勤体系的优化,如同为清军这具庞大的战争躯体疏通了血脉,使其得以在西北的严酷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精力。
然而,韦小葆深知,坚实的防御与高效的补给,尚不足以主动摧毁顽敌。
棱堡体系虽固若金汤,但其杀伤范围终究有限,缺乏一种能够在中远距离上,对集结的敌军或简陋工事进行有效打击的威慑性武器。
现有的军中抛石机,笨重不堪,射程近,精度差,操作繁琐,往往数十人忙碌半晌,投出的石块却不知飞往何处,在实战中形同鸡肋。
这一日,韦小葆巡视至棱堡外围的防御阵地,目光落在几架被弃置在一旁、布满尘土的旧式抛石机上。
负责此处防务的是一名姓赵的参将,见大帅驻足,连忙上前解释道:“大帅,这些老家伙什,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多备些弓弩滚木来得实在。”
韦小葆没有立即回应,他走到一架抛石机前,仔细打量着那巨大的木质杠杆、沉重的配重箱和简陋的绞盘结构。
他伸出手,轻轻推动那根长长的抛竿,感受着其巨大的惯性和粗糙的轴承传来的摩擦感。
“非是此物无用,”
韦小葆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种审视的冷静,“而是其‘能量转换效率’太低,且缺乏‘标准化’与‘数据化’的控制。”
“能量……效率?”
赵参将一脸茫然。
韦小葆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杠杆示意图。
“你看,传统的抛石机,原理是利用配重物的重力势能,通过杠杆转化为石弹的动能。
但其问题在于:第一,杠杆支点位置固定,力臂比不合理,导致需要巨大的配重才能抛出较轻的石弹,大部分能量浪费在驱动杠杆本身和克服摩擦上。
第二,射角度、牵引绳释放时机全凭操作手经验,每一次射都是独立的‘随机事件’,毫无精度可言。”
他丢掉树枝,目光重新投向那架废弃的抛石机,眼中闪烁着熟悉的光芒——那是现了一个值得优化的“系统”
时的专注。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它。”
韦小葆断然道,“设计一种更省力、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杠杆式投石机。”
命令下达,技术试验场再次忙碌起来。
韦小葆亲自绘制了设计草图,召集了军中最好的木匠、铁匠,以及几位对力学略有感悟的工匠(多是参与过棱堡建设的老人)。
新的设计,体现了韦小葆一贯的“建模”
与“优化”
思想:
一、杠杆结构的优化。
他摒弃了固定支点,设计了一个可以沿滑槽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的“可调支点”
。
通过改变支点位置,就能灵活调整力臂比。
在装载石弹时,使用省力杠杆比,方便士兵们通过滑轮组轻松将沉重的配重箱提升到高位;在射瞬间,通过巧妙的击机构,迅将支点切换到另一个预设位置,形成费力杠杆,从而在配重下落时,赋予石弹更高的初始度。
“如此一来,”
韦小葆向工匠们解释,“我们能用更小的配重,抛出更重的石弹,或者让同等重量的石弹飞得更远。
此乃‘能量守恒’与‘杠杆原理’的精确应用。”
二、弹道稳定与精度控制。
他在抛竿的末端设计了一个标准的、可快开合的“弹托”
,确保石弹每次放置的位置和姿态一致。
同时,为投石机的底座增加了可调节水平的螺旋基座,并安装了一个带有刻度的“仰角标尺”
。
士兵们可以通过旋转基座和调节抛竿尾部的挂钩位置,精确设定射角度。
三、标准化与模块化。
韦小葆严格规定了新式投石机各部件的尺寸、材质和连接方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