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后勤的运筹学(1 / 2)

加入书签

三色信号弹的成功列装,标志着韦小葆构建的战场信息控制体系再添一环。

清军各部之间的指令传递变得前所未有的迅捷与精准,宛若被赋予了统一的神经脉络。

然而,就在众将沉浸于这指挥效率提升带来的畅快感时,一份来自后勤官、脸色蜡黄的禀报,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摆上了韦小葆的案头。

“大帅,”

后勤官的声音带着疲惫与焦虑,“如今前线棱堡林立,驻军分散,加之新设观察哨、巡逻队,每日粮草消耗巨大。

从肃州大营运送补给至最远的‘锁喉关’,车队往返一趟需十日,途中人吃马嚼,损耗高达三成!

且戈壁路途难行,水源不定,车队规模小了,易遭游骑劫掠;规模大了,行进迟缓,消耗更巨,调度亦极为困难。

长此以往,恐……恐前线军心不稳啊!”

帐内刚刚因信号弹而活跃的气氛,瞬间冷却下来。

诸将都明白,再锋利的刀,断了粮草也是废铁。

葛尔丹虽新败,但若让其窥得我军后勤疲敝,难免不会卷土重来,或实施长期袭扰,届时局面将极为被动。

韦小葆凝视着沙盘上那条蜿蜒曲折、连接着后方基地与前方各据点的补给线,眼神专注,仿佛在审视一道复杂的数学题。

他并未显露出急躁,只是轻轻敲了敲桌面,出规律的声响。

“此非将士不用命,亦非民夫不尽力。”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乃调度之法,未臻优化。

以往后勤运输,多凭经验,约定俗成,缺乏精细算计。

我们需为这粮草辎重的流转,建立一套更高效的‘模型’。”

“模型?”

后勤官一脸茫然。

“正是。”

韦小葆走到一块新立起的巨大木板前,上面已钉上了一张描绘着详细地形、据点、水源和道路的西北区域图。

“我们可以将此后勤问题,抽象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他拿起炭笔,开始在图上标注、连线,同时向帐内核心将领和后勤官员解释他的思路:

一、明确目标与约束条件。

“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各据点最低生存与作战需求的前提下,最小化总体的运输成本与损耗。

而约束条件包括:各据点需求量、运输车队的最大最小规模(基于安全和效率)、每条道路的通行能力与风险系数、驮马民夫的数量与轮换周期、以及最关键的水源分布。”

二、数据量化与收集。

韦小葆要求后勤部门,不再使用“大概”

、“约莫”

之类的模糊词汇,而是必须提供精确数据。

需求量化:每个据点(棱堡、观察哨)按驻军人数、马匹数,核算出每日最低粮食、饮水、草料、箭矢等物资的“维持基数”

运输能力量化:统计所有可用马车、驮马的载重能力,区分空载、满载在不同路况下的日行度。

核算民夫、车夫每日口粮消耗。

路径量化:测量每条可行道路的距离,评估路况(分等级,如优、良、中、差),标记出固定水源点位置,以及已知的、易受袭击的高风险路段。

损耗量化:精确记录不同季节、不同路线、不同车队规模下的平均损耗率(包括自然消耗与非战斗损失)。

三、建立模型与求解。

面对众人依旧困惑的眼神,韦小葆采用了更直观的方法。

他利用沙盘和地图,进行“可视化”

推演。

路线优化:他摒弃了以往固定一条主干道的思维,提出了“多路径、接力运输”

的概念。

根据各路径的距离、路况、风险、水源条件,计算出综合“成本系数”

并非所有物资都需从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