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通讯的加密革命(1 / 2)
光学侦察连的成立,如同为韦小葆装上了锐利而精准的“眼睛”
,一幅远比以往清晰、详尽的战场动态图景,开始在中军大帐的沙盘上逐渐呈现。
然而,韦小葆的眉头并未因此完全舒展。
他深知,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取,更在于安全、快地传递。
“大帅,如今我军耳目清明,葛尔丹残部任何风吹草动,皆难逃我侦察连之眼。”
张玉麟看着沙盘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时间和细节的小旗,语气中带着自豪,但也隐含着一丝新的忧虑,“只是……情报往来频繁,虽多用旗语、鼓号,但涉及详细部署、兵力调动等核心军情,仍需快马传递文书。
这戈壁滩上,难保没有葛尔丹的游骑哨探。
万一文书被截……”
这正是韦小葆所虑之事。
现有的通讯方式,旗语、鼓号虽快,但信息容量有限,且易受天气地形干扰;烟雾信号同样受限于天气,且传递的信息复杂度有上限。
而承载着最关键信息的书面文书,则面临着被截获的风险。
一旦敌军破译了文书内容,不仅情报泄露,更可能被对手将计就计,带来灾难性后果。
“张将军所虑,正是我军信息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
韦小葆敲了敲沙盘的边缘,出笃笃的轻响,“我们必须给最重要的情报,穿上一件‘隐身衣’,即便被敌人截获,在他们眼中,也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
“隐身衣?”
张玉麟与其他几位将领面露疑惑。
“不错,就是‘加密’。”
韦小葆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白纸,“简单来说,就是将我们想要传递的真实信息(明文),通过特定的规则(密钥),转换成另一种看似无意义的形式(密文)。
只有掌握相同规则的人,才能将其还原。”
他拿起笔,一边写画一边解释道:“以往军中亦有一些简单的保密手段,如字词替换、约定暗语等。
但此类方法,规律简单,易被有心人揣摩破解。
我们需要一种更系统、更难以捉摸的加密方法。”
众将凝神细听,虽然对“加密”
一词感到新鲜,但道理并不难懂。
韦小葆沉吟片刻,结合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和麾下人员的接受能力,一个方案在他脑中迅成型。
“此法,我称之为‘数字替换加密法’。”
他说道,“其核心,在于两样东西:一本通用的‘密码本’,以及每次通信时临时约定的‘密钥’。”
他详细阐述起来:
一、密码本的制作。
韦小葆下令,由参谋部挑选一批常用字、军事术语、地名、将领官职名称等,编纂成一部特殊的“字典”
。
这部字典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个字或词条,并不对应一个释义,而是对应一组特定的数字编码。
例如,“骑兵”
可能对应“甲三零七”
,“粮草”
对应“乙五四一”
,“黑山隘口”
对应“丙一二九”
。
这套编码体系并非简单的顺序排列,而是加入了韦小葆设计的一些非线性规则,增加了复杂性。
密码本只制作有限数量的副本,严格控制在高级将领和核心通讯人员手中。
二、密钥的使用。
密码本本身是固定的,若敌人获得,则加密形同虚设。
因此,韦小葆引入了动态的“密钥”
。
每次传递重要加密文书时,信方会在文书的特定位置(如开头或结尾,位置亦可变化),嵌入一个看似无关的数字或词语,作为本次通信的“密钥”
。
这个密钥,可能与当天的日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