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理性的忠义观(2 / 2)

加入书签

于某个具体的皇帝或王朝,是低层次的、基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忠诚。”

他默想着,“更高层次的忠诚,应是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忠诚,是对一种能促进文明进步的良好秩序与制度的忠诚。”

如果皇帝代表着这种秩序(或改革的希望),那么忠于皇帝便是实现更高忠诚的手段;如果皇帝成为阻碍,那么理性的忠诚便要求去改变甚至替换这个障碍。

他的忠诚,不献给爱新觉罗氏,也不献给朱明王朝,而是献给他心目中那个基于理性与科学、能最大化民众福祉的“未来蓝图”

第四,个人的路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他审视自身。

康熙为他提供了实践理念的平台和资源,这是当前环境下实现其“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改善民生”

这一终极价值目标的最优工具。

因此,服务于清廷,在现阶段符合他的“理性忠义观”

但这并非永恒的承诺。

他的忠诚是有条件的,取决于康熙及其代表的清廷,是否持续地作为实现其终极价值的有效工具。

一旦这个前提不存在,他的“忠”

便会依据新的理性评估而转移。

“陈总舵主,你的忠义,是献给一个逝去的王朝和一个抽象的民族概念。”

韦小葆望向窗外,仿佛能看见那个远去的身影,“而我的忠义,是献给活生生的人,献给可被验证的进步,献给一个可以用理性与科学去塑造的更美好未来。”

他将写满思路的纸张仔细收起。

这套“理性忠义观”

或许惊世骇俗,甚至会被传统士大夫斥为“无君无父”

、“大逆不道”

,但这正是他韦小葆立足于这个世界的根本。

它剥离了煽情与盲从,冰冷,却坚实。

他知道,这条路注定孤独。

既要面对朝堂上下的猜忌与攻讦,也要承受来自江湖乃至底层可能的不解与骂名。

但他无所畏惧。

科学的精神本就是质疑与探索,不囿于任何现成的答案与桎梏。

“用数据代替口号,用逻辑代替热血,用实证代替空想。”

他轻声自语,吹熄了书案的烛火,书房陷入黑暗,唯有他的目光,在夜色中依旧清明如星。

理性的忠义,已然确立。

接下来,便是用行动,去一步步践行它,并在必要的时候,重新定义它。

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等待着他去重新计算,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忠义”

二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